广西新闻网 > 桂声 > 地评线 > 地评线文章 > 正文

【地评线】桂声网评:内外兼修,广西教育绘就公平与质量并重新图景

2025年11月12日 10:27 来源:广西新闻网 作者:林伟 编辑:邓子霖

秋日的阳光,洒在东兴市第三中学崭新的教学楼红墙上,反射出温暖而明亮的光泽。课间铃响,不少同学涌向校园一角的劳动基地,种植蔬菜、浇水施肥……这所占地137亩的现代化校园,几年前还只是蓝图上的线条;它的拔地而起,系广西“十四五”期间宏大教育叙事的一个生动注脚。全区超6400所义务教育学校的焕新,总金额达到285.95亿元,是广西“十四五”期间最大手笔教育投入。

教育公平的第一步,是让每个孩子都能站在同样整洁明亮的起跑线上。过去,城市扩张带来的学位短缺,是许多家庭的切肤之痛;乡村学校校舍破旧、设施落后,更是制约县域教育质量提升的“老大难”问题。广西以“最大手笔”回应民生关切,从东兴到南宁,从乡镇到城市,一场聚焦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的全域工程深入推进。自2021年以来,广西累计统筹资金285.95亿元,支持义务教育学校建设3.05万所次,规划新增学位33.45万个。这场覆盖超6400所学校的改造,不仅是一场“硬件焕新”的攻坚战,更是一次“软件提质”的深刻变革,用内外兼修的实践诠释了教育公平与质量并重的时代命题。

教育不是建筑堆砌的工程,而是“生命滋养”的过程;不是资源分配的算术题,而是“人的成长”的化学方程式。从东兴三中“互联网+四步教学法”的课堂模式——将人工智能与劳动教育深度融合,塑造“有责任能担当的国门好少年”,到南宁四十七中“一个整体”的管理思路——通过师资流动保障两个校区同步发展,这些实践揭示一个真理:硬件的焕新与软件的提质必须同频共振,才能实现从外延扩张到内涵发展的跨越。而广西此次投入之所以被称为广西“十四五”期间“最大手笔”,不仅因为资金规模庞大,更源于背后“物与人的共生”“公平与质量的统一”的深层考量。这种内外兼修的智慧,本质上是对教育规律的敬畏与遵循。

教育现代化既需要“钢筋水泥”的硬支撑,更需要“理念灵魂”的软灌注。因为再漂亮的校舍,没有优秀教师的赋能,也只能是空洞的建筑。广西教育改革的深刻之处,在于清醒认识到:硬件焕新只是起点,软件提质才是关键。通过“县管校聘”制度改革,打破教师资源地域壁垒,让优秀教师从“城市独享”变为“区域共享”。这种流动不是简单的“人员调配”,而是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的“种子播种”。当城乡教师形成双向奔赴的良性生态,当名师工作坊推动校区协同发展,教育质量的“木桶效应”便被有效破解——最短的板块得以拉长,整体均衡真正实现,让每个孩子都能获得适合自己的优质教育。

站在“十四五”收官的节点回望,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校园建筑的崭新面貌,更是教育生态的全面重构;听到的不仅是孩子们的欢快笑声,更是时代对公平与质量的深情呼唤。从一张蓝图到一座座现代化校园,从“一位难求”到“家门口的好学校”,从硬件焕然一新到教育内外兼修,广西“十四五”期间的教育实践告诉我们:教育的内外兼修,修的是校园颜值,更是教育温度;补的是硬件短板,更是成长空间。对教育的投入,永远是最值得的“未来投资”。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更多精彩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