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闻网 > 专题 > 焦点 > 八桂国防之窗 > 网眼看国防 > 正文

2025年“走边关”:“最美拥军人物”刘华强与他的“夫妻哨所”

2025年11月12日 14:41 作者:樊成甫 阳继乐 谭苏侣 张银 编辑:陶媛

刘华强向采访团成员介绍哨所情况。记者 樊成甫 摄

广西新闻网南宁11月12日讯(记者 樊成甫 阳继乐 通讯员 谭苏侣 张银)清晨的北仑河入海口,潮声如鼓,海风裹挟着咸涩的水汽扑面而来。刘华强和妻子杨富丽一前一后走出哨所,沿着海岸线开始每日的巡逻。他们的脚步踏过潮湿的沙滩,身后留下一串深浅不一的印迹,很快又被涌上的潮水轻轻抹去。这一幕,在这片祖国海陆交汇的边境线上,已重复了整整十八年。

2025年11月3日,2025年“走边关”之“卫国戍边有我”主题深度宣传采访团抵达广西东兴市万尾国防民兵哨所,走访全国“最美拥军人物”哨长刘华强及其妻子杨富丽。这对京族夫妻用十八年的坚守,将平凡岁月淬炼成钢,成为祖国南疆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实践中最动人的缩影。

刘华强夫妇合影。记者 樊成甫 摄

万尾哨所坐落于祖国大陆海岸线最西南端的北仑河入海口,与越南隔海相望,守护着1374至1378号五块海上界碑。在这里,潮汐决定着工作的节奏,忠诚铸就了生命的底色。刘华强是土生土长的京族同胞,年少时因家庭影响萌生军旅梦想,虽三次报名参军未能如愿,但守卫边疆的初心从未动摇。

2003年,已通过海水养殖年入近4万元的刘华强,毅然放弃“金饭碗”,选择穿上“国防绿”,成为一名月薪仅400元的民兵。面对亲友的不解,他说:“民兵也是兵,守边就是保卫家乡!”因表现优异,他很快被提拔为副哨长。2006年哨所改制为由女民兵驻守,刘华强不舍地暂别岗位,转而在金滩经营海鲜大排档,生意红火,年收入达数十万元。

然而,哨所的号角始终在他心中回响。他先是动员女儿刘仕桦入伍接替自己守边,2015年得知哨所重新征召男民兵时,又毫不犹豫转让生意,选择“二次入伍”。面对年收入从近30万元锐减至2万多元的现实,他坚定如初:“祖国的‘金滩’比我个人的‘金摊’更重要。”

妻子杨富丽的选择同样令人动容。为支持丈夫,她辞去月入过万的厨师工作,于2017年追随丈夫加入哨所,成为“夫妻哨兵”。从此,两人并肩守护着21公里海岸线和5块海上界碑。十八年来,他们累计巡逻里程达5.2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赤道一圈多,被当地军民誉为“海岸线活地图”。

在刘华强家庭的感召下,两个儿子刘仕兵、刘仕铭先后加入海军,成为部队技术尖兵;女儿刘仕桦也曾坚守哨所,接过父亲的钢枪。这个京族家庭用行动诠释着“全家戍边”的深刻内涵,先后获评“最美家庭”和“八桂楷模”。

除了日常巡逻,刘华强夫妇多次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2020年台风夜,他们蹚着齐腰海水抢运物资,为渔民挽回经济损失数百万元;2021年盛夏,他们驾驶巡逻艇冲进暗流,成功救回落水游客。刘华强还积极投身国防教育,担任东兴市国防教育宣传员,在哨所设置哨史长廊和荣誉展陈室,牵头组建“戍边家庭服务队”,为军民开展志愿服务活动200多次。

万尾哨所的坚守,是广西推进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的生动实践。东兴市通过有关机制整合各方资源,组建“党员+干警+边民”护卫队,形成党建工作联做、基层治理联抓的一体化格局。刘华强常为边防部队担任向导和翻译,被官兵亲切称为“铁靠山”,这种军民协同的模式,有效提升了边境管控效能。

“我们身后两公里就是京族小学,哨兵脚步稳一分,孩子的书声就亮一分。”刘华强朴素的话语,道出了守边人最真挚的心声。界碑立在哪里,忠诚就在哪里——在祖国蜿蜒的海岸线上,无数个像刘华强家庭一样的守边人,正用生命书写着新时代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的最美誓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更多精彩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