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新闻网 > 桂声 > 地评线 > 地评线文章 > 正文 |
【地评线】桂声网评:专项行动破局矿业“小散乱” 铸强“有色金属之乡” |
2025年11月13日 11:25 来源:广西新闻网 编辑:邓子霖 |
|
11月12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启动矿业权整合和“小散乱”企业综合治理专项行动。此次行动为期两年,将通过整合优化矿业权布局、分类整治违规企业,推动有色金属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规模化、园区化转型,走出一条生态保护与产业升级双赢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享有“有色金属之乡”美誉的广西,是我国关键金属矿产的重要基地,2024年有色金属产值达3937亿元,今年有望突破4500亿元,占全区工业产值比重超15%,在保障国家矿产资源安全和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中肩负重要使命。然而,长期以来形成的“小散乱”开发格局,导致资源利用低效、安全隐患突出、生态污染频发,成为制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绊脚石”。 广西立足产业实际,以矿业权整合和全链条治理为突破口,推动产业格局系统性重塑,让分散资源聚合成发展合力。 在矿业权整合上,广西精准聚焦铅、锌、锡、锑等重点矿种,针对开发布局不合理、安全距离不达标、生产规模不足等问题矿山,创新推出企业自主协商、市场引进参与、政府统筹收回三种整合模式,既充分尊重市场规律,又保障矿业权人合法权益。专项行动明确,到2027年底,全区采矿权数量从2612个减至1800个以内,大中型矿山比例从61%提升至80%以上。上述整合不是简单的数量缩减,而是通过统一规划开采、统一生产系统、统一安全管理和生态修复的模式,实现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河池市金城江五圩矿区箭猪坡矿的实践极具说服力,5个小采矿权整合后,矿山工业产值年均增速达7.5%,还成功获评自治区级绿色矿山,生动诠释了整合出效益、整合促升级的发展逻辑。 在“小散乱”企业治理上,广西围绕矿产开采、选矿、冶炼、加工全产业链,实施关停取缔、整合重组、升级改造等措施开展分类处置。对不符合生态环保、安全生产标准的违规企业坚决关停,对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推动兼并重组,对优质企业支持技术升级,用3—5个月的时间,对纳入关停取缔的应关尽关。到2027年底让选矿、冶炼等环节企业管理全面规范,大中型企业比例从43%提升至60%以上。分类施策的治理方式,清除了低效落后产能,为产业升级腾出空间,推动资源要素向优质企业集中。 专项行动的顺利推进,离不开精准有效的政策支持与系统完备的制度保障。广西出台一系列创新举措,既破解了整合中的现实难题,又筑牢了长效发展的制度根基,彰显了当下改与长久立相结合的治理智慧。 政策激励精准发力,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广西为整合主体开辟多部门协同审批“绿色通道”,允许通过协议出让方式配置矿山深部及周边零星资源,支持企业开展设备更新、智改数转和绿色低碳改造。这些实打实的支持政策,有效降低了企业整合成本,调动了市场参与积极性。针对民营企业担忧的“国进民退”问题,广西坚持市场化导向,加强靶向招商筹划,开展系列招商活动,聚焦强链聚群、提质升级,动员全区各级各部门积极开展产业招商,全力打造服务国家战略安全、引领广西高质量发展的有色金属关键金属领域国家级产业集群。 监管机制迭代升级,筑牢规范发展底线 广西创新推出加强矿业权管理“五大举措”:提高管理层级,将县级出让登记权限收回市级,交易全部纳入自治区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强化统筹监管;提升准入门槛,明确新建金属矿山须达中型以上规模,探矿权年度最低勘查投入从原来的0.2万元—1万元调增为10万元,倒逼企业提升投入强度;严格退出机制,对圈而不探、未履行生态修复义务的矿业权不予续期,形成“能进能出”的动态管理;强化协同监管,实行开采方案、生态修复方案、环评、安评同步编制审查,构建全生命周期联合监管体系;加大常态化整合力度,避免问题反弹回潮。这套“组合拳”从准入、监管到退出形成闭环,为矿业高质量发展筑牢制度屏障。 生态安全双线并进,夯实可持续发展基础 广西牢记“生态优势金不换”的嘱托,将生态保护贯穿治理全过程,通过规划环评引领源头管控,推动开采、生态修复等方案协同编制,确保开发活动不超出环境承载能力;强化执法联动,以“零容忍”态度打击涉重金属污染违法犯罪。在安全生产方面,严格矿山安全设施设计审查和安全生产许可审批,推动矿山智能化建设,鼓励5G融合、AI、物联网等技术应用,如华润水泥的智能矿山采用无人驾驶运输和模拟爆破技术,既提升效率又降低安全风险,实现生态保护、安全生产与产业发展的有机统一。 从散兵游勇到集团作战,从粗放开发到精细治理,广西矿业转型之路彰显了系统思维与实干精神。但矿业“小散乱”问题积弊已久,治理不可能一蹴而就。这也意味着,专项行动不是“一阵风”,而是关乎产业长远发展的攻坚战、持久战,必须始终坚守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持续深化制度创新、强化长效监管、推动产业升级,方能将“有色金属之乡”的资源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竞争优势,为全国资源型地区转型提供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 >>更多精彩图集推荐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