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新闻网 > 乡村频道 > 正文 |
一把AI“金钥匙”,打开东盟智慧农业新大门 |
2025年11月13日 11:59 来源:广西云-广西日报 编辑:周映 |
|
11月11日清晨6时,捷佳润数字果园河池金城江蓝莓基地技术员黄工被手机震动唤醒。AI巡园系统发来警报:11号和13号棚发现蓟马和棉铃虫,要及时防治。 消息也很快通过平台传到隆安县丁当蓝莓基地,提醒该公司各基地做好检查和预防。 丁当蓝莓基地技术人员陆胜松告诉记者,针对煤污病风险,蓝莓基地立即停止摇花操作,改用小型鼓风机辅助落花,并使用乙基多杀菌素1500倍于当天进行喷施防治。同时,加强通风降湿,预防灰霉病发生。 “在病虫害尚未大规模爆发前,系统就能敏锐察觉并发出警报,同时给出针对性的防治方案,将损失扼杀在萌芽状态。”捷佳润科技集团董事长温标堂介绍说,这就是果园装上AI智慧大脑的具体体现。
捷佳润公司董事长温标堂介绍AI对市场分析。 记者 王克础 摄 另外,AI高效的资源管理能力也至关重要——从水资源到肥料,再到人力等各种资源,系统都能进行合理调配和优化利用,避免浪费,从而实现农业生产效益的最大化。 叶片湿度背后是科技革命。 “这个AI农场系统,能让农民像刷短视频一样学种地。”11月12日,在捷佳润集团展厅里,原中国农科院院长、国际农业智库主席翟虎渠指着屏幕上跳动的表情包惊叹——当传感器检测到环境适宜时,卡通太阳会咧嘴笑;湿度不足时,乌云娃娃就噘嘴提醒。 翟虎渠还担任印度农业科学院、俄罗斯农业科学院、罗马尼亚农林科学院的外籍院士。
中国农科院原院长、国际农业智库主席翟虎渠(右一)在捷佳润公司考察。记者 王克础 摄 这场由院士带队的考察,正见证着广西AI农业技术走向东盟的生动实践。 展厅就是“开心农场”。温标堂手持平板电脑轻划,屏幕上立即呈现果园里的三维模型:无人车巡园、无人机喷药、智能灌溉系统依数据精准运作。 每株蓝莓的叶片温度、果实膨大速率、土壤pH值实时可见。 “我们在沙漠里种出亩产超3吨的番茄。”温标堂点开一个传感器数据流介绍,这套售价数万元的小院版系统,已让东盟农户实现“手机种地”。 企划部经理吕炬现场演示AI警报功能——当系统识别到老挝金花村菜园出现虫害时,自动推送防治方案并连线当地农技员。“就像给每块地配了24小时待命的专家团。” 翟虎渠仔细查看AI生成的种植报告后评价:“从选种到销售的全链条数据分析,真正让农民告别‘拍脑袋决策’。” 同一时刻,隆安基地技术员陆胜松正根据AI提示调整水肥比例。手机APP上清晰显示:今晨系统通过图像识别,发现B区7号棚蓝莓叶片有0.3℃异常升温,建议增加遮阳时长。“以前巡园靠腿,现在靠AI眼。”他指着棚顶的传感器说,这些设备能捕捉植株蒸腾作用的细微变化,提前预警病虫害。 最让农户称奇的是AI的市场预判能力。去年底,系统根据东盟水果消费数据,建议金城江基地将蓝莓上市期提前两周,正好赶上泰国水果节空档期,每公斤多卖30元。“现在连老挝农户都学会用AI查越南农产品价格了。”陆胜松笑道。 技术出海的“双向滋养”。在捷佳润实验室,工程师正调试新一代多语言模型——基于泰国榴莲园数据训练的算法,意外提升了广西芒果炭疽病的识别准确率。“东盟项目成了我们的‘天然试验场’。”技术总监展示着老挝农户使用语音指令的录像:浓重方言说出的“浇水”,能被系统准确识别并执行。 这种互动正催生新业态。上月上线的中老AI农技培训平台,让200名东盟农技员通过VR设备学习智能灌溉。而尼日利亚沙漠农场的抗旱数据,又被反哺用于改良广西甘蔗种植模型。“就像滚雪球,”温标堂说,“每个海外项目都在丰富我们的农业大脑。”
捷佳润公司里的智慧小农场。记者 王克础 摄 暮色渐浓,展厅屏幕上的数据流仍不停跃动。翟虎渠说:“从看天吃饭到知天而作,广西技术正为东盟农业注入全新可能。”窗外,隆安基地的传感器指示灯与东盟田野的万千光点遥相呼应,编织出一幅跨越山海的智慧农耕图景。 |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 >>更多精彩图集推荐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