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闻网 > 乡村频道 > 正文

从“土砖房”到年入20万!灵川两个水库移民村的“逆袭”之路

2025年11月13日 18:28 来源:广西云-广西日报 记者 王克础 通讯员 欧利忠 滕熹 苏军荣 实习生 练馨予 编辑:周映

11月2日,清晨的阳光洒在灵川县青狮潭水库波光粼粼的水面上,白田村村长秦泽军站在新修的休闲游园里,望着连片的蔬菜大棚感慨万千:"以前住的土砖房漏风漏雨,如今村子美得像公园,我家50亩蔬菜一年能挣20万!"

美丽的移民村。  何茜 摄

在灵川县,潭下镇白田村与公平乡田心村这两个青狮潭水库移民村,正经历着从"安居"到"乐业"的美丽蜕变。它们以"整村提升"与"特色产业"双轮驱动,绘就了一幅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图景。

兰田乡旅游发展项目(第一期)。灵川县生态移民发展中心供图

土砖房变"小洋楼",移民村焕新颜。

"墙没砌好,只能勉强遮雨,走的全是泥巴路。"田心村村民赵五凤回忆起搬迁初期的生活直摇头。1964年因青狮潭水库建设搬迁后,基础设施滞后成为移民群众的心病。

转机出现在2006年。国家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春风吹进山村,两个村庄迎来重生。2023年,白田村整村提升工程投入近300万元,新建排污管网超千米,打造1220平方米休闲游园,太阳能路灯照亮夜归路。

"现在村子干净整洁,生活环境不比城里差!"秦泽军指着统一风貌改造的民居说。田心村也投入735万元完成道路硬化、房屋立面改造,微菜园与仿木护栏点缀房前屋后,宜居指数大幅提升。

产业造血,村民腰包鼓起来。

人居环境改善为产业发展铺就快车道。白田村配套建设4亩蔬菜育苗大棚,平整50亩蔬菜基地,村民种植芥菜、莴笋、西瓜等作物总面积达186亩。

"过去靠天吃饭,现在大棚种植收入稳定。"正在采摘芥菜的村民笑着说。目前该村人均年收入达两三万元,较五年前翻了一番。

公平乡田心对水库移民村整村提升。灵川县生态移民发展中心供图

田心村则创新推出"2:8"收益分配机制——20%留作集体资金,80%直接分配给村民。村里建成32.56亩粮食作物大棚流转给外地经营者,每年为村集体创收2万余元,同时带动村民就近务工。

"大棚里试种的玫瑰长势喜人,成功后将带领更多村民参与。"村党支部书记赵金勇说,这让村民从外出务工转向家门口就业。

"三级贯通"机制赋能移民村振兴。

灵川县生态移民发展中心负责人介绍,通过区市县技术平台三级贯通,移民扶持政策精准落地。近五年青狮潭库区投入后期扶持资金1.44亿元,实施项目105个,惠及7个乡镇45个村委。

在兰田瑶族乡,"国企+合作社+移民"模式成效显著。2023年落地的生态旅游项目已吸引游客量从4万增至7万人次,黄金百香果销量增长10%。"环境好了,游客多了,山货好卖了,腰包鼓了。"当地移民群众喜笑颜开。

青狮潭水库确定为桂林第二水源地后,库区创新"以库养鱼、以鱼增收、以鱼净水"模式,投放鲢鳙等鱼苗45万斤,水质从Ⅴ类提升至Ⅱ类以上,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

村民在青狮潭水库收网捕捞生态鱼。灵川县生态移民发展中心供图

从破败的土砖房到靓丽的新民居,从人均不足万元到户年入20万,这两个移民村的变迁正是广西生态移民事业发展的生动缩影。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更多精彩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