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闻网 > 乡村频道 > 正文

“大坝生态穿孔”引活水——“践行两山理念 推动督察整改”系列报道⑥

2025年11月14日 10:24 来源:广西云-广西日报 记者 余锋 通讯员 郭子华 韦夏妮 编辑:王克础

新闻眼当无人机盘旋在广西隆林与贵州安龙交界的南盘江雷公滩段上空,从镜头画面可以看见,南方电网储能公司天生桥二级水电站横亘在峡谷的江面上,像一条灰白色的巨龙拦住了奔腾的江水;随着这条“巨龙”生态放流孔的阀门开启,清澈的江水从大坝底部奔流而下,涌入河道…… 10月13日,记者实地探访发现,这个中国百万千瓦级引水式水电站的生态流量泄放设施自今年5月投入运行以来,不仅让水电站下游河段的减脱水问题迎刃而解,还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创造良好环境。

天生桥二级水电站生态流量泄放设施运行5个多月来,下游河段生态系统恢复“元气”。

视频摄制: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余锋

督察:设施不足留下“生态欠账”

天生桥二级水电站是西电东送发源地、南路工程第一个电源点,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1992年投产发电。

这种引水式水电站是通过修建拦水坝,利用引水管道将水流引到下游河道,利用水流落差修建电站发电。而拦水坝的存在,导致了下游河段一定范围出现不同程度脱水情况,需要配备生态流量泄放设施。可是,电站设计时受当时生态环保理念限制,未建设生态流量泄放设施,由此造成了一些不容忽视的“生态欠账”。

2023年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便曾指出,天生桥二级水电站拦水坝下河段大部分长期处于断流干涸状态,原有河流生态系统退化。

如何让减脱水河段生态环境复苏?这个问题,引起了生态环境、水利等部门的重视。

要改变这种情况,在大坝上设置生态放流洞、安装生态机组等常规做法行不通。而要在大坝上直接增设生态流量泄放设施,国内此前也无经验可循。

破局:历时半年的“生态手术”

经反复研究和论证,2024年11月,天生桥二级水电站启动了“大坝生态穿孔”这一直接在大坝上“动刀”的工程改造方式,给大坝做一场历时半年的“生态手术”。

完成生态放流改造后的天生桥二级水电站俯瞰图。通讯员 李玲 摄

“我们创新了一种基于河道贯通需求的核定方法,科学确定了生态流量泄放目标值,创造了绿色生态与生产效益的双赢。我们选择在已建大坝上穿孔的技术方案,好比在人体心脏动手术,施工难度极大。”今年10月13日,天生桥二级水电站副总经理杨永宏站在坝首上,向记者讲述这次“生态手术”的难点时依然难掩激动。

据介绍,这场史无前例的大坝“生态手术”主要通过四步完成。为确保电站水库日常运行与本次改造施工任务互不影响,建设者们第一步要在库区靠近左岸处修筑高15米、堰顶平均宽度6米的土石围堰。为减少围堰渗水对施工作业带来的安全风险。第二步在围堰中轴线区域每隔2米设置帷幕灌浆孔,给平均孔深23米的26个深孔灌入超710吨的水泥和163吨促进凝固、达到阻水目的的水玻璃,给改造工程修筑起一道“隔水坝”。第三步就是改造工程的核心——“生态穿孔”,建设者们在水库水位以下约14米处开凿直径3.4米、长约17米的深孔穿过大坝,铺埋直径2.2米、总长度约70米的钢管水道并修筑阀室,安装可精准控制流量的锥形阀以及具备远程指令功能的控制阀系统。最后一步便是在具备通水条件后将围堰拆除。这种方式能够在确保安全高效增设生态流量泄放设施的同时,把改造工程对电站运行的影响降到最低。

完成生态放流改造后的天生桥二级水电站一角。记者 余锋 摄

今年5月20日,第25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来临之际,天生桥二级水电站正式启动生态流量泄放,标志着我国百万千瓦级引水式水电站实现首次生态放流改造。

该水电站完成生态放流改造后,每年向大坝下游稳定泄放不少于5.3亿立方米的生态流量,彻底解决了河道长期减脱水的问题,保障了常年基本水流。通过科学调控生态流量,实现了水电开发与下游生态、生产、生活用水之间的有效协同。此外,生态流量的持续释放有助于维持河道自然冲淤平衡,减轻枯水期泥沙淤积,维护河道通畅,对河势稳定与防洪安全形成了积极支撑。

成效:下游河段生态系统恢复“元气”

随着天生桥二级水电站生态流量泄放设施投入运行,下游河段生态系统正持续恢复“元气”。

“以前没有水的时候,雷公滩一带河床经常是沙石裸露见底,光秃秃的一片。放水以后,随着水位抬升,河流生态系统正在发生看得见的变化。”隆林各族自治县副县长肖兵欣喜地告诉记者。

近5个月观测显示,天生桥二级水电站下游河段鱼虾数量明显增加,水生植物逐步恢复,也吸引了更多鸟类聚集。同时,源源不断的清流,还为广西大哄豹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内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叶猴提供可靠水源和基因交流通道,间接惠及保护区内38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增强了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

循着肖兵的介绍,记者一行驾车向天生桥二级水电站大坝下游河岸进发,只见沿途雷公滩等约18公里长的河段碧波荡漾,与周围青翠的山岭构成一幅静谧画卷。仔细聆听,耳边不时传来多种悦耳的鸟鸣,还有密林深处黑叶猴此起彼伏的“嘎嘎”声。

“水电站实现生态放流改造后,这一带的生态环境确实比以前好了很多。现在早上起来,我们站在坝首上经常看见白鹭三五成群掠过水面。”杨永宏说。

生态保护者们在天生桥二级水电站首部库区开展鱼类增殖放流活动。天生桥二级水电站供图

11月13日,在南盘江之畔的天生桥二级水电站首部库区,一群生态保护者们再次组织开展鱼类增殖放流活动,在电站大坝上下游河段放流倒刺鲃、光倒刺鲃、唇鲮、暗色唇鲮、长鳍光唇鱼等五类鱼苗超16万尾,这是电站生态流量泄放改造工程续写的“后半篇文章”。

为了守护好这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画卷,今后,该水电站还将严格执行生态流量泄放保障监测要求,做好生态流量泄放运维管理;开展减脱水河段生态修复可行性研究,制定科学的河道生态修复方案;持续开展库区、下游河道鱼类增殖放流,加快河道生物多样性恢复;推进减脱水河段生态监测与生态流量适应性管理研究,持续跟踪河道生态恢复。

绿水青山间,这个关于大坝“生态穿孔”引来生态和生命活水的故事,还在继续讲述。

广西日报2025年11月14日第6版(乡土八桂)版面截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更多精彩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