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闻网 > 桂声 > 地评线 > 社会纵横 > 正文

严打论文买卖账号,为学术生态“刮骨疗毒”

2025年11月14日 18:28 来源:广西新闻网 作者:王恩奎 编辑:邓子霖

近期有部分网络账号公然违规运营,提供学术论文买卖、代发及代投等灰色服务,此举不仅严重扰乱正常网络传播秩序,更对清朗网络生态造成显著污染。(11月13日 网信中国微信公众号)

“毕业论文全天加急”“核心期刊包过”——社交平台上这些刺眼的营销话术,如今正迎来重拳整治。近期中央网信办依法关闭一批涉学术论文买卖的违法违规账号,从明码标价的“论文咨询”到引流私域的“辅导服务”,精准打击了学术灰色产业链的关键环节。这场凌厉的整治行动,不仅是净化网络空间的必要举措,更是为受污染的学术生态“刮骨疗毒”的关键一步。

论文买卖是对学术精神的公然践踏。其催生的“学术垃圾”或粗制滥造或AI拼凑,既无价值又浪费资源,更打破学术公平——投机者花钱买论文获利,让潜心研究者心寒。湖北荆门曾查处涉案1.5亿元的非法期刊案,3万多篇“买卖论文”印证了学术生态被侵蚀的严峻现实。

论文买卖产业链壮大源于多重因素。表面是“论文工厂”逐利,网络账号搭建供需桥梁;深层则是“唯论文”评价体系作祟——论文发表成为毕业、晋升等硬性指标,催生“发表焦虑”促使部分人求助灰色服务。AI技术普及更降低代写门槛,让造假更隐蔽、监管更难。

中央网信办的严打精准击中论文买卖产业链关键。被关账号是买卖对接枢纽,打掉它们可切断主要需求渠道,行动曝光的典型模式也为后续监管指明方向。但根治顽疾不能仅靠关停账号,需构建“打防并举、标本兼治”的长效机制。

整治论文乱象需“猛药去疴”与“固本培元”并举。监管上要强化平台责任,通过关键词筛查监测“代写”“代发”等话术;法律上需提高违法成本,全面追责中介、“论文工厂”及买家。最核心的是改革“唯论文”评价体系,将科研实际价值纳入考核,让论文回归学术交流本质。

学术以诚信为基,科研靠真才实学推动。中央网信办的严打行动为学术生态敲响警钟,明确学术底线不可破,灰色交易无路可走。这场“刮骨疗毒”式整治将让投机者无处藏身。待评价体系优化、监管强化、诚信扎根,论文便能回归知识本质,科研人也能在清朗生态中专注创新,让学术精神扎根生长。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更多精彩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