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闻网 > 桂声 > 地评线 > 社会纵横 > 正文

网红网店偷逃税乱象:监管转向,合规方能行远

2025年11月14日 18:28 来源:广西新闻网 作者:吴霞 编辑:邓子霖

近期,内蒙古、吉林、黑龙江、江苏、江西、青岛等地税务部门曝光了近几年依法查处的6起网红和网店偷逃税案件。从公布的案件看,有的在网上开设网店却刻意隐瞒线上销售收入,拒不申报纳税;有的伪装成小规模纳税人,隐匿真实经营收入;有的通过个人账户收取电商平台销售收入,进行虚假申报偷逃税。虽然偷逃税手段不一样,但本质上都是通过隐匿收入、虚假申报来逃避纳税义务。这些行为损害国家利益,严重破坏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11月14日 经济日报)

这些案件的共性在于,违法者把税收异化为“可逃避的经营成本”。正如中国政法大学专家所言,税收本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基本门槛,但部分网红通过隐匿收入将这笔成本转嫁给社会,最终形成“守法者吃亏、违法者暴利”的畸形生态。青岛某网店三年仅缴36元税款却创造184万件销量,这种荒诞对比恰恰说明:当偷逃税成为某些人的“财富密码”,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就会沦为“劣币驱逐良币”的赌场。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短视行为正在侵蚀数字经济健康发展的根基——若任由“刷单炒信+偷税漏税”的组合拳横行,踏实经营的小微商家只会被逼入绝境。

值得肯定的是,监管部门已从“事后追罚”转向“源头防控”。新实施的《互联网平台企业涉税信息报送规定》,要求平台履行代扣代缴与数据共享义务,相当于给每个经营主体装上“税收透明镜”。当税务部门能实时比对平台交易数据与申报信息,那些试图通过个人账户“暗度陈仓”的伎俩将无所遁形。中央财经大学学者指出,这种“数据治税”模式不仅能压缩偷逃空间,更能倒逼平台建立内控机制,从源头阻断违法行为。数据显示,仅今年前10个月,通过平台报送的涉税信息就助力查处多起大案,证明技术赋能监管的有效性。

流量经济的下半场,比拼的从来不是偷税技巧,而是核心价值创造力。一些头部网红因偷税塌房的前车之鉴,早已验证"赚快钱"模式的不可持续性。当《互联网平台企业涉税信息报送规定》织密监管网络,当合规成为行业准入门槛,经营者唯有将精力投入产品质量与服务提升,才能在公平赛道上走得更远。毕竟,网络经济的星辰大海,从来不属于钻法律空子的投机者,而属于那些敬畏规则、踏实创新的奋斗者。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更多精彩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