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闻网 > 首页栏目 > 首页要闻 > 正文

49年里织了上万只竹筐,广西72岁盲人竹匠看不到光,却为乡亲织出“光”

2025年11月15日 10:58 来源:广西云-广西日报 记者 梁乾胜 通讯员 钟基隆 廖灿新 编辑:郭骞

视频制作:梁乾胜

锯竹、破竹、削竹.....竹条在他手心打着转,弯成弧、合成圈,一个竹筐的轮廓,很快在指尖慢慢“长”出来。11月12日早上8时,在广西苍梧县培中村的一间房屋里,72岁的潘亚弟就这样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若不细看,很难发现异样。这个把竹条收拾得“服服帖帖”的老人,其实是一位双目全盲的盲匠。49年来,他在看不见的世界里,编织了上万只竹筐。别人用眼睛谋生,他靠的是一双看不见却停不下来的手。他看不见光,却用竹条和双手,织出了一束束属于自己的“光”。

他的世界,并非一直如此昏暗。三岁前,他依稀记得,天是有颜色的。后来一次意外伤了眼睛,没有及时医治,黑影一点点吞噬视线,从彩色到灰白,再到彻底的黑。“那时候也哭过,但很快就明白,哭了,还是要吃饭。”潘亚弟对记者回忆道。

潘亚弟在编织竹筐。

“人啊,要有门手艺,不能一辈子靠别人。”他的父母是地地道道的农民,说不出什么大道理,却一遍遍这样嘱咐他。23岁那年,他父亲把一捆竹条塞到他手里,让他摸着学编竹筐。那一刻,潘亚弟被推上了人生的“新起点”,也是一条布满刀尖与竹刺的路。

竹匠的活,从来不算“温柔活”。刀要快,竹要利,常人稍不留神,手上就见血。对一个盲人,每一次提刀、每一次摸竹,几乎都像在刀尖上走路。“第一次削竹,我险些把自己的手指削断;竹刺一遍遍扎进掌心,血顺着指缝淌在竹条上,旧伤未愈,新伤又起。”潘亚弟回忆起学竹编的那段日子,仍记忆犹新。

潘亚弟的双手伤痕累累。

可他只是把手在裤腿上擦一擦,咬咬牙,继续摸、继续编。

在初学艺的一年里,他编了拆、拆了编,竹筐一只没成,伤口倒是好了破、破了好。直到有一天,他编出的第一只竹筐被村民收下,他特别开心。那是他在黑暗中听到的第一声“肯定”,从那一刻起,他心里有了底:“眼睛不行,手可以替。”

从那以后,他几乎天天泡在竹堆里。白天编,夜里点着煤油灯接着编。春夏秋冬,竹子从青绿到枯黄,他听得出竹子的干湿,也摸得出纹理的顺逆。年复一年,手掌被磨出厚茧,也被“磨”出了一门手艺,别人见竹看形,他是靠手去“认”。

潘亚弟点编织的竹筐。

如今,他只需手指轻轻一触,就能分辨竹条的纹理、弯曲和松紧,哪里该加一道绑,哪里要再压一压,心里都有数。编出来的各类竹筐,结实耐用,又规矩又好看。村民们来他家门口,常常一句话脱口而出:“潘伯伯的手艺,放心。”

“都是附近的村民拿竹料来,叫我帮忙编。”潘亚弟笑着说。大的竹筐,三天一只;小的竹筐,一天也能成活。村民每只给他10元、20元,他从不多讲价。“以前为了生活,晚上点灯都在编。”潘亚弟说得很平静,那些通宵达旦的日子,在他嘴里像家常一样。

潘亚弟正在编织竹筐中。

如今,政策兜底,日子越来越好,潘亚弟早已不用再靠竹筐“填饱肚子”。本来,他可以理直气壮地歇一歇。但他就是闲不住。“我睁不开眼,但手还想做点事。”这是潘亚弟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于是,他又重新在屋檐下坐好,身边堆着一捆捆竹条,替村民一只一只地编。有时,来求他帮忙的,是隔壁村的老人;有时,是年轻人想要个结实的竹筐。“别人有需要,他都很热心,有时候还不收钱。”培中村干部潘应聚说,“村民都知道,他手艺好,人也好。”

在这个村里,很多人已经记不清,从什么时候起家里的竹筐都是他编的,只知道家里旧了、坏了,再想要新的,就来找这位看不见却最“靠得住”的老人。

如果说光明是一种肉眼可见的亮,那么潘亚弟的“光”,则藏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看不见这个世界的他,用双手为乡亲织出“光”,也让别人借着这束“光”看见生活里的希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更多精彩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