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闻网 > 专题 > 焦点 > 八桂国防之窗 > 国防视野 > 正文

2025年“走边关”:“卫国戍边有我”主题采访团记者感言

2025年11月15日 15:50 作者:杨肖宁 谭力 编辑:樊成甫

杨肖宁在1369号界碑前留念。

大象新闻杨肖宁:此身如碑,矗立云端

11月7日,在广西那坡县百南乡达林屯红石山海拔千米悬崖之上的“588号”界碑,我见证了一场特殊的升旗仪式。

站在庄严的界碑前,注视着五星红旗在云端冉冉升起,与这里的戍边队员,同声高唱雄壮的国歌,这一刻,我心潮澎湃,感念万千。

对于普通人而言,界碑可能只是地图上的一个符号,但对于这些日夜守护它的人来说,界碑就是“家”的围墙,是可以用生命去捍卫的信仰。

一座界碑,一面国旗,一群最可爱的人。他们用日复一日的坚守,诠释着戍边人“寸土不让、寸土不丢”的铮铮誓言。这片山河的安宁,正是由千千万万个这样的“588号界碑”和戍边人共同铸就。

当国旗在边境线上迎风招展,当国歌在青山间回荡,一种无比坚实的情感在胸中激荡——这是对家园最深的眷恋,是对国土神圣不可侵犯的信念。

他们,是界碑有形的灵魂;界碑,是他们无声的化身。

谭力为界碑描红。

多彩贵州谭力:界碑见证历史的沉重与现世的安宁

几天来,我从广西东兴北仑河口的1377号海上界碑,一路走到那坡县百南乡红石山山顶的588号界碑。每一块界碑,都静默如初,也深沉如谜。

碑石是灰白的,带着风雨剥蚀的粗粝痕迹。“中国”二字,红漆虽已斑驳,却依旧如沉甸甸的诺言,渗进石头的肌理。伸手触碰,指尖传来一片沁人的凉,那是历经无数日升月落后的、恒久的体温。

四周是奇异的安宁。风穿过竹林,飒飒作响,如亘古的低语。一条小径蜿蜒没入草丛,路的这头是我们,那头便是他们。这寂静是有分量的,让人不由得放轻呼吸,生怕惊扰了什么——那不是空虚,而是被太多故事与时光填满后的一种饱和。我想起史书上的地名,“镇南关”“友谊关”,那些纸页间干瘪的过往符号,此刻,都在这片沉默的山水间,获得了潮湿而沉重的肉身。

这次随2025年“走边关”采访团,我们深入防城港、崇左、百色的基层一线,走访多个边防站点与村落。在友谊关界碑旁,几名年轻游客正兴高采烈地轮流合影。他们笑容明亮,衣裳鲜艳,那是一种属于太平盛世的、轻盈的快乐。我看着他们,又看看那块默然不语的石碑,心里忽然生出一种复杂的感动。

这安宁背后,是无数守边人的接力。龙州县下冻镇布局村的凌家三代,用三十余载的执着,把“守边护家”的信念刻进岁月;归春河畔,德天女警先锋队以青春之力,在边境线上筑起温柔而坚定的屏障。

界碑,究竟见证过什么?它一定听过金戈铁马的嘶鸣,感受过硝烟呛人的灼热。那些年轻而滚烫的血,或许曾浸染过它脚下的泥土。它是一道伤痕,铭刻着民族之间的创痛与隔阂。然而此刻,它又成了一扇无言的窗。透过它,我望见的不是敌意,而是另一个国度里,同样在田间劳作的身影,傍晚升起的炊烟。它提醒着边界的存在,却也让“那边”的世界变得具体而真切。

这坚硬的、用来“区分”的石头,在岁月淘洗下,竟仿佛成了连接两端的信物。它划分疆域,却也使彼此的守望无法忽视。

归途上,我心绪难平。碑的冰凉与笑容的温热,历史的沉重与现世的安宁,在心中交织成一幅无法命名的图景。我终于有些明白,那沉默的,不只是石碑,更是这片土地本身。它承载了太多悲欢离合,却选择以青翠草木与宁静炊烟,轻轻覆盖。

界碑依然立在那里。它是一句凝练了千言万语的结语,刻在大地的书页上。而我们这些过客,所能带走的,不过是一缕混合着历史烟尘与山野清风的、悠长而复杂的叹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更多精彩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