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广西网络文学现实题材创作把脉,他们这样说
11月13日至15日,“网络文学 桂在提质”——2025年广西网络文学现实题材创作交流系列活动在南宁成功举办。

会议现场。
活动期间举行了广西网络文学现实题材创作提质发展研讨会、广西网络文学出彩出海行动主旨演讲、广西网络微短剧改编培训会。参会专家学者与广西网络文学作家代表,共同探讨如何深挖本土文化资源、提升作品内涵与艺术价值,为广西网络文学提质增效提供了多元视角。

夏烈(杭州师范大学教授,中国作协网络文学研究院副院长)
中国网络文学自诞生之初,就与现实题材密切相关。2015年后,在国家层面的倡导和新时代文艺思想指引下,网络作家开始更主动地思考如何书写中国现实,尤其是重大题材。2024年,网络文学作品首次获得“五个一工程”奖,标志着网络文学现实题材创作进入了新阶段。
广西拥有独特的地域文化、风土人情、边境特色和东盟门户优势,这些都是现实题材创作的宝贵资源。将地域文化的美学色彩融入创新创业、改革开放、乡村振兴等主题,能形成独特的创作亮色,这是广西相较于其他省份的天然优势。
希望广西在“白海豚杯”网络文学大赛等推动下,重点布局现实题材、科幻及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转化,突出非遗、民族符号与历史故事的当代表达,逐步构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桂味”创作矩阵。
同时,希望广西网络文学作家在网络文学现实题材创作中,坚持两方面的平衡:一方面保持网文特质与“网感”,与传统文学形成区隔;另一方面回归人物塑造与情感共鸣,在动人岁月与感人故事中,塑造具有震撼力的艺术形象,实现网络文学的艺术升华。

禹建湘(中南大学网络文学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我十年来持续关注网络现实题材小说的发展。如今,“行业文”不断增多,现实题材的类型拓展甚至超越了传统文学。
网络文学与现实题材传统文学的根本差异在于其“喜剧性”与“无规矩”。传统经典作品强调规矩与深度,而网络文学更注重即时快感与读者的阅读体验。每章内容需保持爽感,困境需及时解决,否则易流失读者。微短剧的流行也印证了这一点。然而,现实题材作品在追求爽感的同时,也应具备深刻性,展现时代变迁与人物立体性,避免角色扁平化。
目前,我们提倡人机协作的创作模式。单纯依赖人力如过去的写作已难持续,而合理运用AI有助于作者保持创作活力、拓展写作思路。因此,善用人工智能,将是未来网络文学创作的重要方向。

吴正峻(江苏省作协网络文学工作部主任、一级调研员,江苏省网络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
今天,我们讨论网络文学现实题材创作,是十分有意义的。据中国作协2024年的报告,当年网络文学现实题材作品达到180万部。这些作品包括年代文、职场文、行业文等,涉及改革开放、脱贫攻坚、非遗等多个领域。
在推动现实题材创作方面,我们强调四个方面:创作引导、服务优化、研究批评和培训。首先,创作引导至关重要。每年初建立重大现实题材选题库,并定期推荐素材。例如,广西拥有丰富的边境和民族融合素材,适合开展相关主题创作。其次,通过组织奖项增加现实题材比重,如泛华文网络文学金键盘奖中为现实题材保留名额。此外,搭建平台与优化服务是帮助作家获取真实生活体验的重要手段。定期组织作家进行采风活动,深入工厂、农村等地,以获得第一手资料。同时,依托高校学术力量,联合地方政府,成立了网络文学评论阵地,旨在指导一线创作并提高作品质量。人才培训也是关键环节,每年举办一些专题培训班,特别是针对现实题材的创作,邀请专家授课,并组织新锐网络作家研讨会,促进年轻作家的成长与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文学现实题材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从政策导向来看,未来对这类题材的需求会更加迫切。希望广西网络作家分会成立后,能加强与江苏等地网络文学作家的交流,共同推进网络文学事业的发展。

桫椤(中国作协网络文学委员会委员,河北省网络作协副主席)
广西网络文学基础扎实,与现实题材创作相得益彰,加之出版界与文学界的密切合作,为网络作家提供了独特优势。当前,网络文学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首次将“网络文学”写入国家战略,微短剧、AI技术和海外传播也为创作开辟了新空间。在此背景下,我就现实题材创作分享几点思考:
第一,坚持网络文学的通俗性与大众性。现实题材创作不应摒弃网文特质去盲目追求高雅审美,而应坚定方向,创作大众喜闻乐见的内容。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里对网络文学的肯定,更增强了我们的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
第二,强化网络文学的历史意识与时代责任。网络文学应注重新社会审美经验的转化,不能将低俗、消费性文本等同于文学。优秀网文不仅要有“爽感”,更应在语言、叙事与主题上具备思想性,实现寓教于乐,平衡阅读体验与价值传递。
第三,现实题材必须扎根现实。网络文学可通过玄幻、都市等类型回应现实关切,但所倡导的现实题材应完整反映时代生活与主流价值。要避免“伪现实”创作,应立足身边生活,如广西作家聚焦本地文化,增强作品的真实性与感染力。
现实题材创作中,超现实手法如穿越可以运用,但不可遮蔽现实内核。网络文学在追求精品化的过程中,需规避低俗擦边球内容,严守创作底线,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翟羽佳(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
关于现实题材创作,我认为需要向“2.0版”迈进——它并非传统意义上反思与启蒙的工具,而应体现新时代青年视角下的觉醒与表达,不应被狭隘理解为“苦难叙事”或“乡村叙事”。当前,强国主题如工业、体育、医疗、文化等,都是现实题材的重要方向,关键是要在观念上实现转变。
那么,如何写好现实题材?
首先,应强调“轻现实感”,即贴近Z世代的现实感知,把握时代脉搏。方言、美食、在地文化等元素,都有助于增强作品的现实质感。广西拥有丰富的语言、边境、民族文化等资源,这些都是值得深挖的独特素材,不应仅局限于乡村振兴的表层叙事。
其次,要写出“人味”,即塑造真实可感的人物群像。文学创作正逐渐从“写大人物”转向“写人们”,重在表现大时代中的小人物,传递情感与共鸣。例如《小巷人家》就成功营造出轻现实的群像质感与人情味,让读者感受到戏剧张力与情感连结。
此外,现实题材创作应重视素材的真实性与行业深度。作者应主动走近Z世代,理解他们的视角;同时,作协等机构也可协助提供特殊行业、职业的一手素材,帮助作家深入平时难以接触的领域。如果缺乏真实素材支撑,盲目创作很难出彩。
广西在现实题材创作上已有所积累,还可进一步挖掘本土符号,如民族民俗、边境口岸、海洋经济、生态文旅等,将其融入都市、职场等叙事类型中,形成更具特色的现实题材作品。
总之,现实题材创作要回归“人”、回归“真实”、回归“时代”,从年轻人的视角出发,关注那些未被充分书写却闪耀光辉的行业与人物,才能真正写出打动人心的作品。

沈荣(中国网络作家村运营总经理)
作为中国第一批网络作家,自1999年开始创作,我深知创作与评论的不易。今天结合经验,谈一谈当前网络文学创作中几个值得警惕的问题:
第一,主题概念化。许多作者善于紧跟热点,却把主题处理得机械生硬。例如,无论写直播带货、乡村振兴还是军转干部,情节都千篇一律地陷入“谈恋爱”的套路。主题本身是好的,但需要真正消化,而非简单套用概念。作为评委,我对这类缺乏创意的表达往往持否定态度。
第二,素材堆砌化。一些作者在处理非遗、传统工艺等题材时,习惯于把相关知识全部堆砌在文本中,导致作品像“说明书”而非有灵魂的故事。真正优秀的创作,应如柯三木的历史小说或齐橙的《大国重工》,将知识点自然融入细节与情节之中,而非生硬罗列。
第三,人性虚假化。人物塑造缺乏真实感是目前较为普遍的问题。例如“霸总文学”中,人物行为缺乏现实逻辑,情感发展缺少合理铺垫。一个真实的人物应当有其职业素养、思维逻辑与行为动机。作者若未将自己代入角色、思考其在情境中的真实反应,写出来的人物就容易失去可信度。
第四,结局降智化。当情节矛盾难以合理解决时,不少作者选择借助“霸总出手”“彩票中奖”“权力干预”等方式强行收尾。这种处理本质上是创作思考的缺席。好的结局应来自情节与人物的自然发展,而非人为的“降智”安排。
我始终认为,创作是一项需要沉浸与思考的事业。只有真诚对待笔下的故事与人物,才能写出打动人心的作品。

韩佩岳(番茄小说主编)
在我看来,网络文学的各类题材都应具备相应的“真实质感”。无论是历史文、年代文,还是乡村振兴、改革开放题材,都需要符合其背景的逻辑与细节,否则读者会敏锐察觉并即时反馈——这正是网文独有的互动优势。
当前,Z世代读者对真实感的要求日益提高。即便是幻想类作品,只要写到头部水平,也必须具备一定的内在真实感。一部作品若能拥有上千万读者,其价值观和情节逻辑往往经得起推敲,很难出现严重偏离或明显的“剧情堵点”。网络文学作为大众文学,在海量读者的共同监督下,低质或严重失真的内容很难长期留存。
因此,创作者应注重积累与体验。AI可作为辅助工具,但真正打动人心的细节往往来自真实经历或深入接触。例如写外卖题材,最真实的触感来自从业者本身。我不太主张盲目全职写作,全职容易导致视野变窄、脱离生活。若坚持全职,也应多走进市井、接触不同人群,避免闭门造车。
此外,人物塑造应力求立体。早期网文主角常过于完美,而现实中的人都有缺点与矛盾。写出人物的瑕疵、纠结与成长,形象才会真实鲜活——这不仅适用于现实题材,也是所有类型创作的根本。

齐帅(柚米短剧文化传媒有限公司CEO)
作为短剧从业者,我想结合市场经验,分享现实题材在短剧领域的实践与思考。
短剧是内容的一种表现形式,关键在于如何讲好故事。2022年时,六七成短剧都是现实题材,多以身边事为基础,适当加入艺术处理。我们曾与河南文旅合作推出豫剧题材短剧《人生尽如戏中梦》,共43集,累计播放超2亿。这部剧讲述一位女性在家庭危机后重拾豫剧事业的故事,之所以成功,在于我们坚持“知行合一”:编剧和演员提前赴豫剧团实地学习,捕捉豫剧神韵;同时在表达上契合年轻受众,通过“变装转场”等现代视听手法增强传播力,其中穆桂英造型的片段单条曝光达1.3亿。
现实题材并非缺乏市场,而是需要找到与当下用户共鸣的切入点。例如广西山海星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推出的“傩戏”短剧,以及近期“捏面人”等非遗内容,都通过年轻化表达成为爆款。选择现实题材,不能走捷径或胡编乱造,而应深入真实场景,结合艺术手法进行创作,在选题、采风、表达和传播各环节做到专业与真诚。
现实题材潜力巨大,关键在于以用户能接受的方式,讲出既有真实质感又具备艺术感染力的故事。

张淑云(南宁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广西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广西丰富的民族文化与地域资源,为现实题材创作提供了独特优势。具体而言,其创作景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的实践叙事。如《问渠哪得茉莉香》《山林往事》《大院弄里兰花开》等作品,聚焦基层工作与乡村变迁,真实反映了广西革命老区及乡村地区的发展历程。
第二,生态保护与地域文化的美学表达。广西的自然与民族文化深刻影响了创作。例如我本纯洁的《沧海归墟》以北部湾鲸鱼为切入点,融合海洋文化与丝路历史;《我真不是活阎王》《落雨·蛙声·粽叶》等作品,也将螺蛳粉、喀斯特地貌等地方元素融入叙事,展现了鲜明的地域特色。
第三,民族融合与共同体意识的文化书写。《铜鼓秘语》以壮族铜鼓为线索,传播了广西独特的民族文化;《彩韵缘》获广西网络文学大赛一等奖和铜鼓奖,体现出网络文学在内容深度上的提升。此外,《向海图》以平陆运河建设为背景,展现了青年投身家乡发展的时代故事。
第四,历史叙事与家国认同。如《大汉帝国全史》《鸣镝英雄传》等作品,从唐宋历史到湘江战役,均融入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爱国主义情怀,格调崇高,品质突出。
在价值建构方面,广西网络文学需平衡好三方面关系:一是文化价值,传承并创新地域文化;二是社会价值,在现实题材中保留网络文学的“爽感”与情绪价值;三是商业价值,实现流量与内容深度的统一。真正有生命力的作品,应在流量、文化传承与内容深度上实现融合。

邱慧婷(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我想围绕“网络文学的地域性”谈一点感受。
过去我们常认为网络文学更强调普适性,但自2015年以来,现实题材逐渐成为创作与研究的焦点。在题材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现实题材的回归成为一种必然。它不仅搭建起连接时代与大众的桥梁,也为地域特色表达提供了空间。
在此背景下,提出“桂味网文”可谓水到渠成。“桂味”不仅代表地域风味,更蕴含独特的地域能量与美学气质。广西文化资源丰富,历史上有灵渠、桂系军阀、抗战文化城等;在地文化中,壮族的山歌、瑶族的仪式、客家传统、北部湾海洋文化等,都鲜活地存在于日常生活中,为创作提供了丰厚土壤。无论是都市修仙的主角根植于桂北的神秘仪式,还是螺蛳粉创业故事中那缸家传酸笋,都是可融入作品的真实元素。
尽管现实题材创作在“好看”与“深刻”之间不易平衡,但我对广西网络文学充满信心。书写身边的故事,就是在书写时代与人性的共同命题。我相信,扎根于这片土地的“桂味网文”,未来可期。

蒋锦璐(广西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
作为一名传统小说创作者,参加网络文学现实题材创作研讨会感触很深。
关于创作,我想分享两点体会:一是保持持续努力和谦虚的心态。在场的很多网络作家的作品量和影响力已远超于我,值得学习。二是坚持创作毅力,并主动走入生活、观察社会。我的写作多取材于身边平凡人物——门卫、修鞋匠等小角色中往往蕴藏着最真实的美与故事力,值得用心书写。
最后,邱老师提出的“桂味网文”令我联想到螺蛳粉——看似质朴,却风味独特、受众广泛。希望广西网络文学也能像螺蛳粉一样,以其鲜明的地域特色走向全国,甚至迈向东盟与国际市场。我相信,在座各位完全具备这样的潜力。
- 上一篇:
-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