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新闻网 > 首页栏目 > 区域 > 正文 |
铜鼓声声敲响多民族非遗交流曲 |
2025年11月15日 22:34 来源:广西云-广西日报 编辑:蓝锋 |
|
视频摄制:记者 龙隆 河池市金城江区文体中心广场上,鼓声激荡,歌声飞扬。11月15日,一场跨越地域的文化盛宴——国家级铜鼓文化(河池)生态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演暨滇黔桂铜鼓文化交流活动在这里拉开帷幕。 上午九时,开场鼓阵《铜鼓声声迎宾客》以雄浑激昂的鼓点瞬间点燃全场。数十面铜鼓齐鸣,声震云霄,将河池人民的热情与好客传递至每个角落。 “这鼓声听得我热血沸腾!”从柳州带孩子前来旅游的黄凯激动地记录着这一幕。此刻,来自云南、贵州、湖南、陕西四省及广西多地的非遗项目轮番登场,展开一场跨越地域的文化对话。 传统舞蹈:《壮族打榔舞》。龙隆 摄 来自云南文山的《铜鼓手巾舞》。龙隆 摄 云南文山的《铜鼓手巾舞》。龙隆 摄 罗城传统舞蹈《舞草龙》的演员们手持草龙翩翩起舞,龙身随着节奏起伏翻飞;紧接着,贵州《水族“夺咚”》以独特的旋律勾勒出水族文化的韵味;《湘西苗族民歌》饱含真挚情感,声声入耳;大理《巍山打歌》则以欢快节奏带动全场互动,引得观众掌声雷动。 转场至“歌声朗朗”环节,毛南族民歌《十颂党恩》用质朴的歌声唱出对党的真挚情感,演唱者们身着民族盛装,句句饱含深情。陕北说书《刮大风》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吸引全场目光,尽管语言不尽相通,但诙谐幽默的表演依然让观众津津有味。《云南壮族民歌》旋律婉转如山间清泉,经典《刘三姐歌谣》唤起全场共鸣,不少观众情不自禁地轻声跟唱。节目《壮族打扁担》以整齐划一的动作和欢快节奏,将现场气氛推向最高潮。扁担敲击的清脆声响与现场欢声笑语交织在一起,谱写出非遗与现代生活融合的动人乐章。 《云南壮族山歌》。龙隆 摄 《苗族铜鼓庆丰收》。龙隆 摄 毛南族民歌《十颂党恩》。龙隆 摄 值得一提的是活动的独特布局——广场中心的精彩展演与环绕舞台的特色集市相得益彰。在舞台周围,供销大集人气十足,来自河池各县(区)的特色农产品和非遗手工艺品琳琅满目,既有新鲜的特色果蔬、优质粮油,更有精美别致的民族手工艺品。 “一边欣赏原生态的民族歌舞,一边挑选手工制品,这种体验非常特别。”一位正在挑选刺绣产品的覃韦维说道。这种展演与展销相结合的创新模式,不仅为非遗传承人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也为非遗文创产品开拓了销路。 非遗集市热闹非凡。龙隆 摄 热闹的非遗集市。龙隆 摄 河池作为“世界铜鼓之乡”,现存的1458面传世铜鼓见证着这片土地深厚的文化底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其中1388面铜鼓仍在民间收藏使用,使河池成为全球铜鼓文化保存最完整、活态传承最活跃的区域。 铜鼓文化(河池)生态保护区作为广西唯一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近年来通过系统性保护与创新性发展,探索出了一条文化传承与富民惠民相辅相成的新路径。据统计,保护区建设已带动相关产业70万余人就业增收,实现了文化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能与来自多个省份的非遗传承人同台交流,是难得的学习机会。”非遗节目编导韦土良表示,“这不仅让更多人了解非遗,更促进了各民族非遗项目的相互借鉴与共同发展。” 活动现场,从柳州来的小朋友黄明宇手拿各种非遗小物件,兴奋地晃动着手中的小铜鼓,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 此次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为当地优质农产品提供了展销平台,更推动了河池特色非遗的传播与传承,有效促进了农文旅深度融合与消费提升,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文化活力。 |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 >>更多精彩图集推荐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