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新闻网 > 首页栏目 > 首页要闻 > 正文 |
转化金额达4600万元,创广西近年来新高!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注入“强心剂” |
2025年11月16日 08:13 来源:广西云-广西日报 编辑:谢穆 |
|
“候选药物正在进行二期临床试验,在结肠癌等恶性肿瘤中疗效优于现有临床药物,且毒性更低,达到预期目标。”11月13日,广西民族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关一富在团队项目进展报告会上向师生们分享喜讯。 他口中的候选药物,是该团队专利转化的成果。“这项成果转化金额达4600万元,创下广西近年来单项科技成果转化新高。”广西民族大学党委书记唐平秋告诉记者。 此前,关一富团队与医药企业共同关注到一类源自广西药用植物、具有优良抗肿瘤活性的天然产物。历经8年多攻关,团队成功克服该化合物分子结构复杂、合成难度大等难题,实现了该天然产物的化学全合成;在此基础上,以该天然产物为母体,经系统结构优化,发现了该候选药物,并获得了其完全符合产业化要求的公斤级制备工艺,取得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相关专利。 专利要落地,离不开成果转化,科研人员是技术专家,但对专利转化过程中涉及的法律、经济价值估算等往往不太了解。为此,广西民族大学指导关一富团队采用“许可+转让”的模式,先让企业验证技术应用可行性,待技术价值得到验证后再推进转让。 长期以来,众多高校和科研院所存在职务科技成果“不好转”“不敢转”“不愿转”等难题。《广西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提出,推动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管理与激励制度;2024年,广西出台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管理改革试点实施方案,探索建立“赋权+转让+约定收益”成果转化模式,并明确:在没有牟取非法利益的前提下,对于试点单位在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后的决策失误责任,可以依规依纪依法免于追究。 顾虑少了,创新活力自然上来了。据不完全统计,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等8家试点单位累计实施成果转化1400多项,转化合同总金额超2亿元。广西大学创新横向科研结余经费运作机制,按“同股同价”收购单位所持“技术股”;广西师范大学通过“技术转让+许可孵化”模式,成功推动成果在大学科技园落地转化;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一项成果以360万元作价入股。 “我们虽然不是试点单位,但也在积极改革,针对高价值专利转让成果,除了基础奖励,还给予研发团队或成果完成人额外科研奖励。”广西民族大学分管科研的副校长高兴宇说,“关教授团队的成功,正是‘十四五’期间学校推进有组织科研取得的重大成果之一,为高水平创新团队建设积累了经验、增强了信心。” 今年9月印发的《广西科技成果转化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聚焦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效能,强调要调动科研人员与科研单位积极性,激发成果转化全链条活力,营造适配成果转化的良好生态。 “路虽远,行则将至。”唐平秋表示,下一步,广西民族大学将持续深化改革、深化与东盟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和人才双向培养,加强与国家级成果转化平台合作,提升服务专业性与精准性,争取在“十五五”期间产出更多成果。
报纸版面截图。 |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 >>更多精彩图集推荐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