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新闻网 > 壮观客户端 > 推荐 > 正文 |
辉煌“十四五” 壮美新答卷丨广西守稳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 |
2025年11月16日 09:55 来源:广西云-广西日报 编辑:曾园棋 |
|
路边,一辆辆农用三轮车、皮卡车有序停放,车厢满载芒果管护农具;山上,村民穿梭于郁郁葱葱的芒果林,施肥、控梢、防治病虫害,忙碌而有序;村里,弯曲的硬化道路两旁,一幢幢漂亮楼房错落有致,房前屋后停放着各式小汽车,灯光篮球场、舞台、太阳能路灯等公共设施一应俱全。 初冬时节,走进田东县那拔镇六柳村,一幅乡村全面振兴的生动图景在眼前铺展。 六柳村是田东县最偏远的山村,被称为“田东县尾”,建档立卡贫困户80户291人,2020年底脱贫摘帽。 今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收官之年,六柳村这些年的变化,是广西守稳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的生动实践。 数据显示,全区60万监测对象中六成以上稳定消除返贫致贫风险,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进一步增强。2024年,脱贫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4%,增速排中西部省份第4位,前进14位。 “要是路不通,哪有今天这样的幸福生活?以前连做梦都想不到。”走进六柳村脱贫户罗卫民的家,漂亮的楼房、齐全的家电,折射出基础设施改善带来的民生温度。 “以前路不好,货车开不进果园,芒果运出村得用三轮车倒腾,损耗率超10%。现在产业路直通果园,果子新鲜,卖价也高。”村民陆忠教的话语,道出了基础设施改善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变化。
村民在果园里采摘晚熟芒果。田东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丁荣繁 摄 六柳村第一书记岑笃响介绍,有了产业路,收购商的货车当场验货、称重、结算。芒果、圣女果从采摘到装车的时间大幅缩短,新鲜度提升,地头价每公斤提高0.6元,还为果农省下每亩300元的转运费。 产业就业为乡村全面振兴之基,六柳村的探索颇有代表性。 “过去种芒果靠‘老经验’,一斤顶多卖几毛钱;现在学了祥光公司的技术,精品果能卖7元,普通果都比市场价高3元,一亩地多挣好几千元。”村民罗绍益的感慨,道出了六柳村产业升级的“甜蜜密码”。
田东六柳村晚熟芒果丰收。田东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丁荣繁 摄 六柳村利用天然“错峰宝地”的优势,与祥光农业有限公司合作,推动1000亩土地规模化流转发展晚熟芒果。协议明确优先吸纳本村劳动力,带动80余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务工”,人均年增收1.2万元。 在六柳村,芒果与圣女果双产业年产值达3870万元。 韦丽金是村里响当当的创业致富带头人。她种植芒果200亩、山茶油50亩、板栗30亩、生姜5亩,养殖蜜蜂60箱,家庭年收入100万元以上。 在六柳村300公里外的贵港市,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促农增收的着力点。 当地创新“套叠法”解决发展空间问题,推进设施农业用地不动产权颁证、农业融资风险补偿改革解决融资问题,形成推动设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体系,构建“菌菇进厂、鸡鸭上架、猪牛上楼、鱼虾上岸”立体种养场景。 仅2023—2024年,贵港市就招引2000万元以上设施农业项目238个,吸纳农村劳动力2.3万人就业,带动农民人均累计增收6800多元。通过设施农业,全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增至242家,带动农户数39.98万户,农户经营增收65.99亿元。“发展了产业、留住了人口、增加了收入,乡村全面振兴之路行稳致远。”贵港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表示。 在广西,不发生规模性因病返贫致贫底线同样守得牢。记者从自治区卫生健康委获悉,2021年以来,全区乡村医疗卫生服务“空白点”持续实现动态清零;大病慢病患者持续得到分类救治,全区累计救治30种大病患者18.48万人次,救治率达99.99%,50余万名高血压、糖尿病、肺结核、严重精神障碍等四种重点患者慢性病签约率连续多年保持100%。 今年,我区探索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分层分类帮扶制度,坚持开发式帮扶和兜底性保障相结合,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同时,强化产业就业帮扶提质量。深入开展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和“雨露计划+”就业促进行动,拓宽就业渠道,推动发展“零工市场”,确保脱贫劳动力务工就业规模稳定在268.21万人以上。强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落实衔接资金5亿元支持安置区发展壮大后续产业,做好就业帮扶、社区治理和社会融入相关工作。 |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 >>更多精彩图集推荐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