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闻网 > 乡村频道 > 正文

从“移居”到“宜居”|恭城一个移民村的柿子致富路

2025年11月17日 20:57 来源:广西云-广西日报 记者 王克础 实习生 练馨予 通讯员 欧利忠 吴媛燕 编辑:周映

恭城柿子丰收。视频拍摄、剪辑:记者 王克础 实习生 练馨予

11月4日,记者走进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镇兰洞村委黄竹岗屯,放眼望去,只见漫山遍野的柿子树上挂满了金黄色的果实,宛如一盏盏小灯笼。村民正忙碌地采摘、装箱,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谁能想到,这个如今“家家住洋房、户户有汽车”的富裕村,58年前还是一个因水库建设而搬迁的移民屯。

漫山遍野的柿子树上挂满了金黄色的果实。记者 王克础 摄

“搬迁初期,我们人均只有0.8亩耕地,主要靠种玉米、红薯维持生计。”兰洞村原支书李强碧回忆道。1967年,因兰洞水库建设,整村搬迁至现址。面对陌生的环境和有限的资源,村民们尝试过种桐子、生姜,甚至砍伐树木,但效益始终不佳。

转机出现在改革开放后。大家开始尝试水果种植,八角、山楂、桃子等都试过,最终发现月柿特别适合当地的沙石土质和气候条件。李强碧说:“上世纪90年代后,柿子种植形成规模,我们村率先发展月柿,面积大、收益好,真正找到了致富的‘金钥匙’。”

黄竹岗屯,漫山遍野的柿子树上挂满了金黄色的果实。记者 王克础 摄

如今,李强碧家种植了60亩柿子,亩产约1万斤,年利润达40万元。在黄竹岗村,像他这样的种植大户不在少数。全村87户328人中,有12户年收入超过40万元,最低的家庭年收入也稳定在12万元以上。

“柿子树生命周期最长超过百年,管理好的树苗3年就能挂果。”现任兰洞村支书李健华介绍,村里不仅种植传统月柿,还引种了“大秋甜柿”等高附加值品种。目前,甜柿种植面积已达120亩,占全村柿子总面积的28.6%,亩均收益3.5—4.2万元,比传统月柿增收1.5—2万元。

产业发展离不开政策支持。恭城整合移民后期扶持和乡村振兴资金,为移民提供产业奖补、小额信贷和农机购置补贴。2022年—2025年,仅自走式山地轨道运输机安装一项,该村就获得补贴76.37万元。

兰洞村小学里,上课铃响起,同学们放下跳绳跑回教室。记者 王克础 摄

基础设施的改善也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2015年以来,该村累计投入1600多万元,建成和修复道路40多公里,实现户户通自来水,建成污水处理站、移民培训楼等一批公共设施。

在铁耀果业加工厂,30多名工人正忙着将柿子分级、包装。老板侯成耀说:“我们一年正常生产5个月,带动留守妇女就业,她们月收入能达到五六千元。”加工厂的建立,不仅延长了产业链,还解决了村民就近就业问题。

从“移居”到“宜居”,黄竹岗屯的蜕变是广西生态移民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如今,这个曾经的移民村已实现村集体经济年收入20万元。柿子产业收入占全村农业总收入的85.7%,成为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

山脚下,铁耀果业正在加工柿子。记者 王克础 摄

夕阳西下,满载柿子的货车缓缓驶出村庄,这些优质的农产品将销往东南亚、俄罗斯等地。黄竹岗屯的村民用勤劳和智慧,将一片陌生的土地变成了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书写了生态移民“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的生动篇章。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更多精彩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