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新闻网 > 首页栏目 > 区域 > 贺州 > 正文 |
从受助到施善,贺州残疾老人钟球珍用毛线编织“温暖接力” |
2025年11月18日 10:46 来源:广西云-广西日报 编辑:陈智超 |
|
立冬过后,桂东大地寒意渐浓。11月中旬,贺州市八步区残障人士尹周永(化名)接过该区残疾人联合会送来的手织新毛衣,指尖抚过厚实的针脚,眼眶涌起暖意:“这毛衣穿上身,暖到心里了!” 这件崭新鲜艳的“温暖礼物”,出自71岁老人钟球珍之手。这位左腿残疾的老人,三年来用一双巧手织就近40件御寒衣物,坚持为残疾同胞们送去“冬日暖阳”,大家亲切地称她为“毛衣奶奶”。 视频拍摄: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夏晓云 贺州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黄筱珂 八步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盘姝吚 剪辑:广西云-广西日报见习记者 陈智超 走进钟球珍老人的廉租房,仿佛踏入一座毛线编织的“温暖工坊”。沙发上堆满了五颜六色的毛线团,竹针在她手中随着电视里的音乐节奏飞快穿梭,一件毛衣的袖子正渐渐成形。 “我织毛衣都用双线,要织得紧紧密密的,这样才防风暖和。”老人笑着展示手中的活计,眼里闪着温柔的光亮。双层织法虽然更费时费力,却能让衣物更耐穿保暖,这份细致里藏着对受助者的深切关怀。
廉租房内,钟球珍老人正在电视机前织毛衣。八步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钟球珍老人织好的毛衣。八步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钟奶奶告诉记者,因左腿残疾她从小就与拐杖为伴。上学时,老师常把她叫到办公室叮嘱“别冻着了!”,还会关心她也没有受欺负,同学也会主动关照她。年老后,社区工作人员定期上门为她修水管、送物资,这些细碎的温暖她都默默铭记于心。三年前,电视里一则为困难儿童织毛衣的公益报道,让她萌生了回馈社会的想法:“我腿脚不便,但手还能动,正好能为需要的人做点事。”从那时起,织毛衣成了她生活的重心。 晨练过后坐到织机前,直到深夜才放下竹针,这是钟球珍的日常作息。2024年她因脑梗住院,躺在病床上仍放不下未完工的毛衣,趁精神好转就摸索着织上几针。 “手里有毛线,心里才踏实。”老人的话朴实无华。如今,除了起针收针需要留意,她凭着手感就能精准走针,仅今年就已完成了12件毛衣,全部通过八步区残联的“温暖礼物”项目捐赠给有需要的人。
钟球珍正在向八步区残联捐赠毛衣。八步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在捐赠时,八步区残联工作人员李旺彩问钟球珍说:“一件毛衣得织一个月,这很辛苦吧?”钟球珍连连摆手。在她看来,能将曾经收获的温暖传递出去,就是最大的快乐。当被问及打算织到何时,老人抚着手中的毛线团,语气朴素而坚定:“有80岁的命就织到80 岁,只要手还能动,我就一直织下去。”
钟球珍老人正在家中织毛衣。八步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钟球珍老人的善举,正是贺州当地扶残助残良好风尚的生动缩影。“每个人多一个小的善举、多奉献一点,社会就会有更多的正能量”。八步区残疾人联合会理事长蔡丽谈起钟球珍老人动情地说道。 “收到钟阿姨的捐赠后,我们没有简单转交,而是第一时间联动乡镇街道、社区残联专干,对照辖区残疾人群体台账,重点筛选出独居残疾老人、低收入残疾家庭儿童等冬季御寒需求更迫切的群体,确保每一件毛衣都能‘雪中送炭’,精准匹配到最需要的人手里。”蔡丽介绍,这一做法是八步区残联坚持的“需求导向”服务原则,让善意不跑偏、不浪费。 八步区残联表示:钟阿姨用一针一线的毛衣传递温暖,这样“小人物的大爱心”特别有感染力。我们不仅是把毛衣全部送到受助者手中,也想让更多人知道,帮助残疾朋友不需要“大动作”,一份实用的物资、一次耐心的帮扶,都是善意。 “我们也希望借此带动更多社会力量参与进来,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助残氛围,让残疾群体能持续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度。”蔡丽说。 近年来,八步区已通过“温暖礼物”“法护残障 情满社区”等系列活动,构建起“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助残服务体系,已有数百名困难残障人士像尹周永一样,在爱心接力中感受到社会温暖。而钟奶奶手中不断延伸的毛线,也正将这份温暖续写得更长、更远。 |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 >>更多精彩图集推荐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