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闻网 > 首页栏目 > 经济 · 生活 > 创新 > 正文

东盟场景录|印尼果园里,广西智能农机丝滑采收

2025年11月18日 16:43 来源:广西云-广西日报 记者 秦婷 通讯员 高巧明 编辑:古秀芳

11月17日,在印度尼西亚郁郁葱葱的热带棕榈种植园中,一台搭载智能视觉系统的“棕榈智能抓运车”在狭窄的巷道中穿梭自如。它精准锁定路边棕榈果串,机械臂顺势伸展、稳稳抓取,而后连贯完成装车作业,全程无需人工干预。

“中国科技,令人钦佩!”站在一旁,印尼工程师阿贡目不转睛地盯着作业中的智能装备,由衷发出赞叹。

智能抓运车棕榈园作业现场。广西科技大学供图

这台集“识别、抓取、运输”功能于一体的智能装备,是广西科技大学、广西惠来宝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与华南农业大学罗锡文院士团队联合攻关的成果。目前已实现棕榈果串自动识别与精准抓取,未来还将集成整车路径规划、无人化作业等功能,成为热带棕榈园全天候作业的“智慧伙伴”。

“长期以来,棕榈果采收全靠人工,不仅劳动强度大、对技能要求高,还受人力成本上涨、作业效率低等问题困扰,一直是当地棕榈产业发展的瓶颈。”项目组成员王连其介绍,中国智能农机的投入使用,正推动印尼棕榈种植园从传统人力模式向智能化作业深度转型。

据印尼聚龙公司公开数据显示,采用中方研发的智能农机后,棕榈园管理成本降低37.5%,采收效率较传统人工提升数倍。“以前想都不敢想,棕榈采收能变得如此轻松高效!”当地种植户感慨不已。

这台智能抓运车的背后,是一套荣获广西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的模块化农机核心技术。该技术由广西科技大学联合罗锡文院士团队量身打造,专门适配东盟地区丘陵山地、热带果园等复杂作业环境。

多用途山地铰接轮式拖拉机作业现场。广西科技大学供图

团队首创拖拉机动力—机体—机具模块化技术,一台主机可快速切换耕种、植保、采收、运输等多种作业模块,农机配套比从1:1.6提升至1:5以上,设备利用率从37.2%提高到70%以上,大幅降低农业生产设备投入成本。研发的可组合式滚筒铰接机构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将拖拉机最小转向半径从3.5米压缩至3米,有效解决了传统农机机动性不足的难题。

“就像搭积木一样灵活,能精准适配不同作业场景的需求。”项目负责人高巧明介绍,中国与东盟的智慧农业合作,不止于棕榈园。今年,该团队计划在印尼启动东盟首个水稻智慧农场建设项目,集成北斗导航、无人机遥感监测、智能灌溉、精准施肥等前沿技术,构建“耕—种—管—收—运”全流程数字化管理体系,助力印尼提升水稻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水平,增强粮食自给能力,打造中国—东盟智慧农业合作的示范样板。

“我们的棕榈园机械落地印尼已有近8年时间。”高巧明表示,这期间,中国农机在东盟的布局已从单一硬件输出,升级为技术、模式、人才一体化的整体解决方案输出,为热带农业现代化提供中国智慧与广西方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更多精彩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