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闻网 > 首页栏目 > 首页图片 > 正文

从圆梦到接力,广西希望工程的温暖回响

2025年11月19日 09:38 来源:广西云-广西日报 记者 曾容英 编辑:梁莹

2025年7月,2025年广西“希望科学+”青少年趣味科学研学营,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探索科技奥妙。广西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供图

“你看!这个恐龙背上好多刺,长得真像刺猬!”“原来有那么多种恐龙,它们为什么会灭绝呢?”11月16日,广西规划馆·恐龙奥秘科学馆里,来自“希望阅读”公益项目结对学校——南宁市青秀区红星小学与宾阳县露圩镇六卢希望小学的同学们聚在一起发问,一双双大眼睛里闪烁着好奇。

时间回到2019年11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希望工程实施30周年之际深情寄语:“进入新时代,共青团要把希望工程这项事业办得更好,努力为青少年提供新助力、播种新希望。”

在新时代,希望工程这项事业如何办得更好?这6年来,广西把希望工程作为为党播种希望、呵护希望、培育希望、赓续希望的事业,推动新时代新征程希望工程高质量发展。

走过36年风雨历程,充满温暖与力量的“希望”故事,在八桂大地上不断书写,留下生动感人的印记。在新时代,又昭示着新的起点和开始。

来自“希望阅读”公益项目结对学校的同学们走进广西规划馆·恐龙奥秘科学馆。记者曾容英 摄

从帮扶到发展

“希望工程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我就是其中之一。”每每提起希望工程对自己的帮助,平果市第二幼儿园教师黄凤飞总会忍不住感慨。

1992年,因家庭经济困难,小学四年级的黄凤飞无奈辍学。就在她以为读书梦就此破碎时,命运迎来了转机。“当时校长说不用交学费就可以回去上学了,听到这个消息,我觉得比过年吃鸡肉还开心!”重返校园,黄凤飞更加刻苦努力地学习,顺利考上广西幼儿师范学校(现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毕业后,黄凤飞选择回到家乡从事教育工作,继续在这片热土播撒希望。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从小学到大学,希望工程播撒“希望种子”的半径不断增大。

“这份资助给予我的不仅是学费,更是一种信念。”胡建蓉是广西首批获得“中国茅台·国之栋梁”希望工程圆梦行动资助的学生,11月15日,接受采访时她如是说。

2012年夏,胡建蓉考上大学,全家为之喜悦。然而,上学费用成了摆在眼前的难题。“农村收入比较低,家里还有弟弟妹妹也在上学,怎么办?”艰难时刻,希望工程伸出援手。

“我希望把曾经照亮我的那束光,继续传递给更多像我一样的学生,让他们学会自立自强,通过努力奋斗实现自己的理想!”毕业后,胡建蓉回到家乡容县,成为一名高中教师。

他们的故事,是希望工程温暖光芒下的真实剪影。

36年来,广西希望工程搭建起了一座坚实的桥梁。从希望小学到希望高中,到大学的圆梦行动再到研究生的英才基金,广西希望工程已建立起覆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大学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以及自治区、设区市、县、乡、校5级学生资助管理服务体系,为众多学子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2024年广西“希望科学+”公益志愿服务活动暨龙城“希望科学+班”开班仪式。广西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供图

从物质支持到“物质—精神陪伴”并轨

“12355青少年服务台就是咱们青少年的‘权益守护站’,有需求尽管找它!”11月10日,马山县里当初中室内球馆里,蒙丽霞为学生们带来了一节“干货满满”的心理课。

作为广西12355(南宁)服务台的骨干社工,像这样缓解学生学习压力的心理课程,她今年已经讲解了数十场。

“不仅是线下活动,广西‘希望护航’公益项目支持建设运行的广西(南宁)12355青少年服务台,已开通15小时‘维护青少年权益’专线,为青少年提供心理咨询、法律支持、权益维护等帮助。”蒙丽霞介绍。

作为共青团广西区委依托广西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打造的青少年服务载体,广西(南宁)12355青少年服务台是新时代希望工程从“物质帮扶”向“物质—精神陪伴”并轨的关键实践。如今,服务台已累计受理青少年及家长求助5万多通次,服务时长超38万分钟,热线接通率、服务满意度均达到100%,成为青少年“想得起、找得到、靠得住”的贴心人。

新时代新征程希望工程,如何为青少年提供新助力、播种新希望?与时代同频,这是希望工程又一次提质升级的生动体现。

今年,共青团中央在西安举办希望工程项目交流会,发出新时代新征程希望工程工作理念从偏重救助保障向全面发展支持转变,工作路径从物质帮扶为主向综合成长服务、精神关爱转变的鲜明信号。

在共青团广西区委指导下,广西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积极响应号召,联合14个设区市的团组织启动2025年广西希望工程圆梦行动,并同期推出创新公益项目——广西希望接力行动。“这也标志着广西希望工程在持续提供经济资助的基础上,正式向‘物质帮扶与精神陪伴双轨并行’的新模式全面升级,更精准、更深入地助力八桂大地困境青少年的全面成长。”广西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相关负责人介绍。

今年暑期,“圆梦行动”受助学子李毅,以“希望接力行动”志愿者的身份来到贺州市八步区园博园路小学,成为孩子们的“小老师”和“大伙伴”。

“孩子们都很腼腆,经过我的努力劝说和鼓励,终于有一个小朋友愿意上台分享阅读感悟。”在孩子们身上,李毅仿佛看到了曾经的自己,“我之前也是这样,所以看到有小朋友愿意改变,很受触动。”

共同阅读、撰写祝福明信片、绘画心中美好生活……谈笑间,年轻的心彼此靠近,李毅对“希望”的含义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当我们在陪伴、倾听孩子们的时候,我们也会被他们的童真美好感染。”

从“被照亮”到“去发光”

一次次善意奔赴,照亮了乡村少年儿童的心路。

2014年,姚基金创始人姚明来到崇左市天等县开展公益活动,同时也把姚基金希望小学篮球季公益项目带到当地,点燃了当地乡村儿童的篮球梦。

第一次上篮球课的新鲜感和激动心情,温家昌至今难忘。

2015年,温家昌还在把荷乡中心小学就读五年级,从小对篮球感兴趣的他报名参加篮球训练队并成功入选。该项目通过招募篮球专业的志愿者支教,帮助当地多所乡村小学建立篮球队,开展篮球训练。到六年级时,温家昌和队友一路过关斩将闯入姚基金希望小学篮球季全国赛,并在宁夏银川夺得了小组冠军。

“那是我第一次出远门,看到了别样的风景,收获了珍贵的友谊。”温家昌说,正是这段经历让他与体育结下不解之缘。

后来,温家昌考上了心仪已久的北京体育大学。在校期间,他多次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公益活动。“我想成为一名体育教师,让更多孩子发现体育的乐趣,有强健的体魄追逐自己的梦想。”如今已大四的他正在实习,对于未来也有了清晰的规划。

众人拾柴火焰高。从“被照亮”到“去发光”,许多和温家昌一样受益于希望工程的儿童、青年,拿起了希望接力棒。

陈宇良是广西科技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的教师。2013年,他获得广西青年英才助学金才得以继续安心攻读博士学位。

“我既是教师也是一名科技工作者,可以说科研改变了我的命运。”2024年,陈宇良联合广西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设立“希望科学+”基金,将连续10年,每年向希望工程捐赠10万元。

该基金通过发放助学金、开设“希望科学+”班、开设科学实验课、开展青少年科学交流研学营等多种形式,点亮八桂青少年的科技梦想。

“科学课现在可是我们的热门课,孩子们都喜欢。”提起科学课,三江侗族自治县独峒镇林略小学教师吴丽娇语气中满是自豪。去年,基金在该校开设“希望科学+”班,为班上孩子们送来了一批科学实验盒子,盒内包含几十个实验的材料和器材,涵盖物理和化学原理。

“有时候我们老师还没讲解完,有些学生自己看说明书一下就学会了。”吴丽娇欣喜发现,上完课后,孩子们的好奇心更强了,动手能力也在不断提高。

看着孩子们专注实验的神情,吴丽娇动情感慨:“希望未来有更多像‘希望科学+’这样的好项目,让每个孩子都能发现科学的乐趣,打开一扇观察世界的窗。”

从帮扶到守护、从圆梦到接力、从助力到赋能……他们的故事,便是希望的回响。

《广西日报》版面截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更多精彩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