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新闻网 > 首页栏目 > 视觉 > 正文 |
广西日报南宁头条|从中国—东盟(南宁)文化月看南宁文化现象①一部剧带火一座城 |
2025年11月19日 13:25 来源:广西云-广西日报 编辑:潘登 |
|
编者按文化,既是城市的精神底色,更是链接区域、激活经济的重要纽带。当中国—东盟(南宁)文化月的帷幕再度拉开,南宁这座兼具南方坐标与东盟气质的城市,正以多元文化实践勾勒出独特的发展图景。今日起,广西日报特别推出“从中国—东盟(南宁)文化月看南宁文化现象”系列报道,以实地走访捕捉鲜活场景,以人物故事挖掘创作初心,以政策解读梳理发展脉络,在呈现文化活动热度的同时,更深入剖析现象背后的城市发展逻辑,让读者看见南宁文化的生命力与可能性。
今日刊发的广西日报南宁观察版头条关注南宁微短剧发展情况。 “创作微短剧时,如何从南宁本土文化中挖掘故事灵感?” “我想把我写的漫画剧本改拍成短剧,第一步该干什么?” “我写了一部剧本,可自己没有绘画功底,能参加大赛吗?” 自今年10月启动以来,中国—东盟(南宁)微短剧大赛在南宁掀起创作热潮。11月12日、14日,大赛相继走进南宁职业技术大学、广西艺术学院,现场解答参赛学生关于创作过程中遇到的灵感挖掘、情节设计、大赛细则等困惑。
中国-东盟(南宁)大赛启动现场。 在大赛的推动下,南宁微短剧创作与已爆火的多部短剧相互呼应,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其中,爆火微短剧《声色犬马》去年拿下5亿播放量,IP属地广西的网友在《孤单旅行团》《此刻无声》等剧中发现了邕江、龙岗大桥、亭子码头……那些桥段出现的地方,正是自己每天路过的街头巷尾。
多个剧组在南宁拍摄。 南宁微短剧的崛起并非偶然。作为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举办地,南宁凭借“一部剧带火一座城”的行业风口,依托中国—东盟(南宁)文化月等平台,以政策为引擎、以在地化创作为底色,构建起“政策扶持+产业集聚+全民参与”的发展生态,让短剧不局限于文化消费的爆款单品,也开始承担为城市“出镜”的新角色,从微短剧“小众赛道”跃升为城市文化“新名片”。 全民创作:“老友味”叙事自带流量密码 南宁短剧的全民参与热潮,在中国—东盟(南宁)微短剧大赛的舞台上持续绽放。 “我们在场景构建和角色形象设计上融入东盟元素,希望能通过微短剧展现多元文化的碰撞。”南宁职业技术大学动漫制作技术专业大二学生罗嫔与其团队,借助AI生成脚本与镜头,将东盟服饰纹样、跨境商贸场景融入剧情,为作品增添独特魅力。同专业的宁彩彤则专注于本土生活,她以南宁市大学东路为创作背景,生动还原学子们的日常点滴,“我希望能用简洁的镜头,讲述有温度的南宁故事。” 学生们的创作热情,迅速汇入全民参与的滚滚浪潮。在南宁街头,越来越多市民主动客串群演,从三街两巷的老街坊到五象新区的上班族,成为短剧里的“南宁代言人”。
进高校现场。 这种全民共创的生态,让本土文化元素在剧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广西文化艺术中心的“赛博南宁”灯光夜景、邕江两岸的浪漫步道、五象新区的都市天际线,与三街两巷的老友粉、酸嘢摊共同构建起网友口中亲切的“A市”;更催生了《声色犬马》等“老友味”满满的特色作品——剧中的父亲一角操着一口亲切的“南普”,将南宁人的豪爽与烟火气融入偶像剧叙事,上线即斩获千万播放量,印证了在地化表达的流量密码。 政策护航:400万元重奖构建全链条支撑 南宁微短剧产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系统性政策的强力推动。2025年8月,该市正式印发《南宁市支持微短剧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推出涵盖企业落户、创作拍摄、人才引进、出海传播等六大类扶持政策,最高单项奖励达400万元,政策有效期至2027年12月31日,力度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 真金白银吸引了一批企业进驻,南宁市发改委党组成员、副主任王常青介绍,对新注册且年度营收30亿元以上的企业,给予300万元一次性奖励;年度取得《网络剧片发行许可证》数量全国前五且营收超30亿元的企业,奖励金额提升至400万元;企业在南宁市属景区公园取景拍摄,可免收门票和场地费用;在微短剧中植入南宁城市元素内容超过50%,单部作品补贴最高给予10万元奖励,吸引微短剧制作企业到南宁落地、在南宁拍摄短剧,促进了微短剧头部企业山海集团将总部落户南宁。 “政策切实降低了制作成本,让我们能将更多精力聚焦内容创作。”广西山海星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公关传播经理罗马说,目前公司出品的《孤单旅行团》《绣缘》《飞虎乘风》《瓦氏夫人》等多部短剧都获得了补贴,政策红利持续释放,推动产业加速集聚。目前,南宁已汇集1255家短剧相关企业,培育出多部现象级作品,形成了剧本创作、拍摄制作、后期加工、发行推广的“一站式服务链”。依托“秀甲天下·拍在广西”影视拍摄服务中心、“一键游广西”等资源,南宁正打造微短剧审核中心、拍摄中心、宣推中心三大功能平台,构建从创作到出海的全链条扶持体系。
剧组拍摄画面。 “微短剧已成为数字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其低门槛、快周转、高收益的经济特质,与南宁打造区域性文化中心的需求高度契合。”广西财经学院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博士、副教授李杰峰谈到,今年以来,南宁市先后发布多条新政,全方位、多层次地支持微短剧产业发展:企业落户奖励诚意满满,以真金白银吸引企业落地扎根,为产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拍摄场地免票政策,切实降低了制作成本,让创作者能够将更多资金投入到内容创作中;城市元素植入补贴,鼓励企业在作品中生动展现南宁风貌,既推广了城市形象,又丰富了作品内涵;出海奖励则助力南宁微短剧突破地域限制,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舞台…… 企业奋进:“精品化+出海”打开产业新空间 政策与市场的双重驱动,让本土微短剧企业迎来发展的春天。 作为行业第一梯队企业,广西山海星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自2023年便深耕短剧市场。“目前公司旗下的‘山海短剧’已储备优质微短剧版权超500部,并取得月均票房超3.5亿元、爆款率超40%的好成绩。”罗马向记者展示统计数据,与去年相比,今年剧集推出数量大幅提升,从每月5—10部增至20—30部。 面对行业从付费向免费转型的趋势,该企业坚定走精品化路线,《早逝白月光穿十一年后,成全家福星》《傩戏》等作品深挖民族文化与东盟元素,成为口碑与流量双丰收的标杆。 出海布局更显南宁优势。山海星辰旗下短剧出海平台Stardust TV上线一年,已登陆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14种语言覆盖北美、欧洲及东南亚市场,将多部优质短剧转化为文化出海的新生力量。 而南宁峰值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则凭借科技创新,成功转型AIGC赛道,研发出南宁本土AI应用平台——“剧小白”,实现影视创作全流程AI化。“通过多模态大模型的训练制作,100集精美短剧只需一周时间便可以创作完成。”据该公司总经理蒋林峰介绍,今年9月正式推出“剧小白”以来,除了收到国内多地影视文化公司的上百部短剧订单,企业还正系统性开拓东盟市场,已初步建成东南亚多模态语料库,构建了支持多语言内容生成的技术底座,能够生成契合越南、泰国等东盟国家文化的短视频内容。 从文旅方面来看,“剧”的热度正在转化为南宁的文旅流量。据“南宁文旅”发布内容来看,自《夜玲珑》热播后,南宁方特东盟神画乐园的游客量增长30%;剧中出现的老友粉店成为新兴打卡地,众多游客专程前来“寻景”。 “从产业经济学看,南宁微短剧的爆发是资源禀赋与政策杠杆的双重作用。‘老友味’故事将地域文化转化为经济资产,构建了差异化竞争壁垒,避免同质化利润稀释。”李杰锋认为,从全民共创的“老友味”故事,到400万元重奖的政策赋能,再到链接东盟的产业布局,南宁微短剧正以独特的地域魅力和产业生态,书写“一部剧带火一座城”的新范本。 这座城市的故事,还在更多短剧镜头中不断延伸——下一个爆款,或许就在街角的老友粉摊,或是东盟商务区的跨境直播间里。 |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 >>更多精彩图集推荐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