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新闻网 > 专题 > 社会 > 奋进时代新征程 网聚八桂正能量——2023年广西网络正能量作品征集推优评选专题 > 文载正道 > 好事速递 > 正文 |
【地评线】桂声网评:漓江文学奖,奖的是作品,更是“年轻态”文化自信的力量 |
2025年11月20日 09:24 来源:广西云-广西日报 编辑:朱天宇 |
|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篸”。五月的漓江,烟雨朦胧中流淌着千年文脉。5月27日,当第二届漓江文学奖以“在路上”为主题揭开帷幕,吸引了众多国内外作家、出版人、青年创作者和文学爱好者齐聚桂林,共同见证新时代文学与世界的对话。这是一场文学的盛会,更是一幅新时代“年轻态”文化自信的生动图景,折射出中国文学蓬勃生长的青春光谱。 年轻态是文化自信最生动的注脚。漓江文学奖最鲜明的标签,是“年轻态”,也是最具活力的底色。它让我们看到了青春的活力与创新的火花。当60余家出版机构在“文学热爱市集”摆开擂台,“关于阅读的N种姿势”等话题引爆讨论;当山西出版社的“妄想展”让读者脑洞大开,上千份读本被争相收藏;当34岁作家刘楚昕凭未出版小说《泥潭》摘得桂冠,无不彰显着文学与青春的深度交融——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文学活动的新潮形式,更是文化传承的星火燎原。文学奖的生命力,在于能否成为发现新人的“星探”。漓江文学奖对“年轻态”的追求,不仅仅体现在活动形式上,更体现在对文学新人的鼓励和支持上。看看这届获奖名单,《泥潭》等作品背后,是一张张尚未被大众熟识的面孔。评委会特意设置未出版作品奖项,这份用心良苦,恰似在文学的稻田里插下新秧。 正如评委余华那句大白话:“这个奖的目的就是面向新人,发掘新作品不局限真实年龄。”这声话语,道破了漓江文学奖的初心:与其仰望星空,不如栽种星辰。这种对文学新人的关注和支持,为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造力。 年轻态书写文化传播新范式。文学翻译奖的首次亮相,让漓江的浪涛听见了世界的回声,让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在漓江畔相遇和对话,体现了文化开放的胸襟。当《一座城堡到另一座城堡》等作品跨越语言藩篱,已然成为地域文化“走出去”的创新范本,彰显广西出版对全球化语境下跨文化传播的积极回应。就像一座桥梁,连接着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让中国文学走向世界,让世界文学走进中国,展现了广西文学界在新时代的担当和使命,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希望。这种传播不是单向输出,而是对话共鸣。就像市集里年轻人用一千个小时做一本书的“慢创意”,与AI讨论中对“温度”的坚持,都在证明:文化自信的青春表达,既要有拥抱新技术的开放姿态,更要守住人文精神的温暖内核。当漓江的山水通过豆本、短视频、跨媒介艺术展被重新诠释,广西文化便有了“走向世界”的鲜活载体。 年轻态在技术浪潮中锚定温度。AI是工具还是威胁的交锋,在漓江竹筏上化作深刻隐喻。聂震宁将AI比作“可打磨的竹篙”,邱丽萍提醒“别让篙子代替划船人”,这场争论的本质,是文学在技术时代如何守住人文温度。年轻创作者的实践给出答案:那本融合手写批注与数字排版的特集书,每一页都是“竹篙”与“划船人”的共生样本。就像漓江筏工既用GPS导航,也未放下祖传竹篙,真正的年轻态是让技术成为延伸人文触角的工具,而非取代人类情感的主体。7岁孩子盖满印章的豆本,指尖温度是算法永远无法模拟的人文代码。漓江文学奖的探索,恰恰证明了技术再先进,也无法替代人类对故事的渴望、对美的追寻。 年轻态是激活文化自信的源头活水。本届4部正奖作品中,未出版新人作占半壁江山,这种“破格”不是讨好流量,而是相信:当新生代用桂林米粉的烟火气解构宏大叙事,当留学生用英文书写漓江渔火的乡愁,文化自信才能摆脱博物馆标本的命运,成为真正流动的活水。从阳朔沙龙到文学翻译奖,从山水舞台到“漓江文学角”,这场盛会证明:年轻态是文化生态的最佳防腐剂。当老作家甘愿做青春浪潮的游客,当出版人将AI讨论落回“如何书写人”的原点,漓江给出的启示朴素而深刻——文化自信的炊烟,永远升起在年轻人淘米做饭的日常里。那些被领走的千份豆本,不正是散落在人间的文化火种吗? 年轻态重构文学生态边界。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近年来,广西深入实施“文化强省”战略,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孕育出了一批深入人心的文学精品。如今,连续两届漓江文学奖,繁多的花样,不拘一格的解锁玩法,新潮却又不乏诗意,文学的元素隐含其中,这正是漓江文学节乐见的新形态,大胆探索了新时代文学的新边界。“游走的笔锋”沙龙上,中外作家跨越语言边界的碰撞,与市集里年轻人解锁阅读的N种姿势,构成了文学破界的双重奏。最亮眼的突破是未出版作品获奖——当430部全球来稿中,新生力量的文本与成熟作家同台竞技,这本身就是对“何为文学价值”的青春宣言。AI时代的创作辩论更显深意。这种冲突恰是文学在科技浪潮中寻找坐标的缩影。而漓江文学奖的解法颇具智慧:让AI成为豆本设计的辅助,让新媒体传播为山水诗韵插上翅膀,在“破界”与“传承”间找到平衡点。就像余华选择做漓江游客的幽默回答——年轻人不做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以游客的好奇、主人的热忱,在传统与现代间自由穿行。 文学如何照亮未来?漓江文学节和漓江文学奖的成功举办,给我们带来了的启示是:文学不能老是待在象牙塔里,得走出去,和时代接轨,和年轻人接轨。漓江文学节把活动搬到山水之间,让文学与生活紧密相连,这就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的生动体现。而且,漓江文学奖对新人新作品的重视,也让我们看到了文学事业的未来和希望。年轻人是文学的未来,只有培养和发掘更多的新人,文学事业才能薪火相传,不断发展壮大。 文学是人民的事业,也是历史的事业,文学的使命在于发现美,传播美。时代文学的浪潮已经出现,作为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力量,当代文学不仅要关注个人,还要关注社会和时代。那句“当我们在淘米的时候,我们希望整个村庄炊烟四起。”的话道出了漓江文学奖的深远意义。文学奖的意义,不仅在于颁奖,更在于点燃每个人心中的文学灯火。从独秀峰下的文脉传承,到糖舍广场的青春飞扬,漓江出版社的传承和创新,正以包容开放的姿态,将广西文艺的品牌推向更广阔的世界。这是一个从地方走向世界的过程,也是一个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了文化的自信,看到了时代的进步,看到了广西文学的力量。 漓江文学奖“火”了,“火”在广西对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高度重视、“火”在广西取之不尽的文学宝藏,“火”在年轻态文化自信蕴含的力量。当新生代在豆本上盖下第一个印章时,当传统与青春在竹筏上相视而笑时,漓江文学奖早已超越奖项本身——它是让山水说话的媒介,是让历史与当下对饮的酒盏,更是文化自信在时代长河里,用青春笔锋写下的最新注脚。这注脚的奇妙之处在于:它既丈量着传统的深度,又指向未来的方向,让年轻态的文化自信终于找到了与时代对谈的最佳姿势。 |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 >>更多精彩图集推荐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