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新闻网 > 首页栏目 > 首页要闻 > 正文 |
打卡魅力四射新八桂丨文旅融合 北海焕彩 |
2025年11月20日 09:55 来源:广西云-广西日报 编辑:钟玮 |
|
探访侨港“前世今生”、走进“北海第一渔村”、漫步“天下第一滩”……11月18—19日,“壮美广西·打卡魅力四射新八桂”文旅融合主题采访活动南线行程第三站来到北海。每到一处,采访团成员都真切感受到北海这座滨海名城文旅深度融合的气息与脉动。
采访团在北海银滩景区潮雕广场合影留念。通讯员 柴文举 摄 “侨港镇是全国唯一的安置越南归侨建制镇。昔日的荒沙滩,如今蜕变为明星小镇……”在侨港华侨历史展览馆里,讲解员娓娓道来,向采访团讲述侨港故事。采访团成员穿梭于难侨归国、疍家文化、归侨文化、家国文化等展区,透过历史影像,了解侨港40余载从荒凉到繁荣的发展变迁。
采访团探访侨港华侨历史展览馆。记者 宾士雄 摄
讲解员生动讲述疍家文化,采访团成员用手机定格精彩瞬间。记者 宾士雄 摄 “明年你们再来,渔港将是另外一个样子!”侨港镇党委书记梁锋介绍,经过40余年发展,侨港镇已跻身全国渔业重镇和旅游名镇之列,今年以来,侨港镇接待游客量突破1200万人次。目前,电建渔港码头改造工程正稳步推进,建成后将形成集装卸仓储、冷链加工、渔业贸易、物流配送及海鲜餐饮于一体的智慧码头。未来,该镇将瞄准百亿级农文旅产业强镇目标,打造广西最大的海产品集散基地。
电建渔港码头停泊的渔船,吸引采访团关注。记者 宾士雄 摄
采访团采访侨港镇党委书记梁锋,聚集侨港如何从昔日荒沙滩蜕变为明星小镇。记者 宾士雄 摄 在“北海第一渔村”电建村,采访团成员沉浸式体验渔耕文化,在渔耕文化馆、虾米工坊,他们被各个时期的打渔工具及虾米制作工艺所吸引,纷纷掏出相机、手机拍摄。
采访团探访“北海第一渔村”电建村。侨港镇人民政府供图 “近年来,侨港镇充分发挥‘海上党旗红’党建品牌引领作用,深挖滨海渔村历史,将时尚元素与疍家文化融合,不断丰富文旅资源,过去‘脏乱差’的电建村变成有名的网红打卡地。”侨港镇电建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吴陵泉介绍。 据了解,电建村立足“渔业+文旅”定位,将疍家文化、归侨文化深度植入旅游开发,村民将传统虾米制作技艺转化为特色旅游产品、民房升级为主题民宿,村里民宿超过100家,实现文化旅游与生产生活有机融合。与此同时,电建村“虾米第一村”美誉享誉区内外,全村有27家虾米加工厂,每年加工虾米约1万吨,年收入约1.5亿元,走上品牌化、规模化的产业发展道路。
采访团探访电建村虾米工坊,了解虾米制作工艺。记者 宾士雄 摄 “在侨港,我既体悟到侨民浓厚的家国情怀,也感受到了北海推动侨乡发展的新思路、新理念。”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生伊丹阳感慨地说。 在银滩景区,尽管当日气温低至10℃左右,但海天一色、滩净沙白的美景还是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游玩。“没想到冬天的海边也这么多人,不愧是天下第一滩。”采访团成员韦淞感叹。 “我们深耕特色文旅,以科技赋能,不断提升服务品质,今年1—10月,银滩景区共接待游客1486.45万人次。”北海银滩景区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雷洁介绍。
今年1—10月,银滩景区共接待游客1486.45万人次。北海市旅游集团供图 “近年来,北海深耕‘文旅+’融合发展路径,推动文旅与科技、渔业、演艺等产业深度联动,催生出一批广受市场青睐的新业态、新产品,为城市文旅发展注入强劲活力。”广西旅游规划设计院副院长刘芮宏表示,期待北海持续加大文旅产品研发创新力度,聚焦“一老一小”市场需求,丰富海洋科普、自然探索等亲子研学内容,打造更多差异化的旅游产品,进一步拓宽文旅市场边界,助力北海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点击下方图片进入链接 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 |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 >>更多精彩图集推荐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