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闻网 > 专题 > 焦点 > 暖心民政在行动 > 最新资讯 > 正文

暖心民政在行动丨养老变“享老” 老龄变“乐龄”——广西加速推进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

2025年11月20日 12:54 来源:广西云-广西日报 记者 何明华 通讯员 安忠芳 编辑:黎莹莹

社区舞台上,银发走秀身姿挺拔;惠民服务点,助浴咨询排起长队;志愿服务区,免费理发暖意融融……近日,南宁市新竹社区“暖心民政·敬老崇老”主题活动的热闹场景,成为广西深耕老龄事业、厚植敬老情怀的生动写照。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广西60周岁及以上常住老年人口981万人,占常住人口19.57%。近年来,我区深入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加快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让近千万老年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推进新时代老龄工作和老龄事业高质量发展。

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提速

“专业人员上门为老伴洗澡,他舒心,我也松了口气。”南宁市西乡塘区居民黄玉琼说,她的老伴生活无法自理,政府提供的专业助浴服务,既解决实际难题,更给予心理慰藉。

截至2024年底,南宁市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153.85万,老龄化率18.59%,其中80岁以上高龄老人27.71万。面对“基数大、高龄多、居家养老需求突出”的现状,该市精准施策,深化养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

如今,城区“15分钟养老服务圈”基本建成,长者饭堂累计服务老年人用餐390多万人次;在全区率先开展助浴服务试点,为60岁以上经济困难和80岁以上高龄失能老年人,提供每年不少于1万人次的免费专业助浴服务;建成21个社区医养结合服务中心,实现“小病不出社区、大病直通医院”。

“我们聚焦老年人急难愁盼,扩大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供给,不断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南宁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唐小若说。

社区是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的基础单元。梧州市万秀区城南街道阜民社区,60周岁以上老人占比21.8%,是一个中度老龄化社区。社区聚焦老年群体急难愁盼,创新探索“党建+养老”服务模式,推动养老服务从“有保障”向“有质量”升级。

“这里饭菜味道好,价格还实惠,以后不用为午饭发愁了!”85岁的冯女士在社区长者饭堂用餐后连连点赞。

“社区每月15日在长者饭堂举办‘银龄生日会’,让‘陌邻’变‘睦邻’。”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陈洁表示,社区以居家养老为核心,通过完善生活保障体系、搭建社会参与平台、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等,辖区老年人生活质量和社会参与度显著提升。

“‘十四五’以来,我区着力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自治区民政厅老龄工作处处长黄孚乔说,目前,广西已成功创建80个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城乡养老设施差距持续缩小,适老化改造、长护险等保障机制不断完善,养老变“享老”、老龄变“乐龄”得到了具象化呈现。

老有所为激发“银发力量”

国风戏歌《回马枪》融合传统戏曲韵味与现代曲风,舞蹈《鹤舞韶华》舞姿轻盈曼妙……广西老年大学礼堂内,“多彩金秋”文化活动精彩纷呈。

近年来,广西老年教育资源不断扩容,161所老年大学吸引了13万多名学员,社区教育、远程教育让老年人“触手可学”,“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舞台愈发宽广。

柳州市鱼峰区龙擎苑社区是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走进社区,广场上的老人们悠闲地打太极和下棋,“时间储蓄”志愿者上门为老人提供服务,呈现出一幅幸福的“享老”画卷。

社区党委书记余晓霜说,2019年起,该社区创新推行“时间储蓄”养老志愿服务模式,将75周岁以下有服务意愿的志愿者按特长分类建档,通过“居民接单—社区派单—服务结单”的流程,为辖区高龄、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一对一”精准帮扶。志愿者的服务时长记录在“时间储蓄卡”上,未来可兑换相应服务,让爱心循环传递。

“多亏社区‘时间储蓄’的志愿者,经常帮我拿药、买菜,陪我聊天,生活方便多了!”高龄老人王婷赞不绝口。

在乡村振兴一线,“银发力量”熠熠生辉。

“按张老师的方法,我家桑蚕亩均增收2000元!”桂林市永福县农户秦大姐紧握着退休农艺师张福生的手感激道。作为“银龄人才库”骨干,张福生深入田间地头指导,精心编写《桑蚕病害防治手册》,惠及50余户农户。

灵川县的“银发专家”们指导建成12个特色农业示范基地,带动500余户农户实现年产值增长800万元。河池市整合3800余名老干部专家,组建260多支服务队,开展技术指导185场。

“广西深入开展新时代‘银龄行动’,让更多老年人实现老有所为。”黄孚乔表示,目前全区80万名以上老年志愿者活跃在各行各业,“银龄教师计划”累计招募近1万名优秀退休教师,深入脱贫地区、边境地区开展支教,为教育事业贡献余热。

孝亲敬老文化传承创新

“水有源头树有根,木堂代代懂报恩;敬老活动二十载,传统美德永传承。”近日,来宾市象州县马坪镇木堂村迎来第二十届重阳敬老节。这个壮族聚居村落以壮欢山歌、百桌长寿宴、文艺晚会等活动,结合志愿服务,连续20年践行孝亲敬老传统。

“敬老节是村里的大事,大家都主动出钱出力。”木堂村筹委会负责人廖彦满表示,这一传统已成为凝聚民心的纽带。70岁的廖引帮老人捧着慰问包说:“年轻人嘘寒问暖,这份心意比什么都珍贵。”

20年来,村里志愿服务团队不断拓展服务领域,累计服务老人超1.2万人次,覆盖全村近百名空巢老人,带动周边20多个村形成孝老爱老新风尚。

“推动孝亲敬老文化传承创新,为老龄事业发展注入强大正能量。”自治区民政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近日,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公布表彰名单,广西42个集体、64名个人分别获评全国“敬老文明号”和“敬老爱老助老模范人物”。近年来,全区社会各界积极关心关爱老年人,广泛开展敬老爱老助老活动,完善老年优待政策,提升社会保障、养老服务、健康支撑能力水平,加强老年人权益保障,不断增强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今年“敬老月”期间,全区各地活动丰富多彩。南宁市创新推出“养老机构开放日”、智慧养老场景展示以及助餐、助浴、健康义诊等服务;柳州市启动“数智赋能养老服务消费季”活动,让“家门口的养老”服务更贴民心;来宾市开展“朝夕相伴”数字助老活动,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从城市到乡村,从专业服务到志愿服务,尊老敬老爱老助老蔚然成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更多精彩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