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闻网 > 首页栏目 > 经济 · 生活 > 创新 > 正文

2025年度“十大”科普热词在广西南宁发布

2025年11月22日 19:36 来源:广西云-广西日报 记者 林娟 实习生 唐馨怡 编辑:付玮烨

11月21日,2025年全国科普创作大会在广西南宁召开。大会主题为“丰富科普作品形态,助力培育创新文化”。会上分别发布了2025年度“十大”科普热词、《科普图书评定指标体系》和《科幻企业认定指标体系》、纪念钱学森归国70周年专题书单、中国科普作家协会首批签约作家等。

2025年全国科普创作大会在广西南宁召开。通讯员 李可天 摄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王春法表示,人工智能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科技变量。在AI影响下,科普已经成为刚性需求,科普资源更加多样化、多元化,科普方式正在由大众化科普向个性化科普转变。他指出,亟需适合时代要求的新科普,新科普是按需科普、分科科普、分众科普、有设计的科普、公益机制和市场机制并举的科普。

2025年度“十大”科普热词包括:全国科普月、科学家精神、大模型、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智能体、创新文化、工业遗产、场景创新、科幻产业。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嘉麒指出,这10个词从科技、文化、社会等维度,综合勾勒出2025年我国科普事业发展、科技前沿动态、科学传播与社会文化融合的整体态势和核心方向,是当下以及接下来一段时间科普创作者应该重点关注的方向和领域。

会上发布的《科普图书评定指标体系》有助于作者创作高质量科普图书,有助于出版者明确科普图书的出版方向和编辑标准,也有助于提升整个社会科普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科幻企业认定指标体系》为国家和地方政府系统开展科幻产业统计、制定精准扶持政策、引导资源高效配置于科幻相关的科技创新与内容生产,促进科幻产业健康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在纪念钱学森归国70周年专题书单发布环节,《他日归来:钱学森的求知岁月》《剑指苍穹:钱学森的航天传奇》《破浪——钱学森的回国历程(1950—1955)》等图书全面呈现了钱学森为中国航天和国防科技事业作出的卓越贡献,带领公众感受这位科学巨匠的家国情怀与科学精神。

在中国科普作家协会首批签约作家发布环节,嘉宾代表向天文学家、资深科普作家卞毓麟和天体物理学家、资深科普作家张双南颁发证书。据了解,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将从经费、宣传、交流等多个方面对签约作家进行支持。

发布环节结束后,进行了主旨演讲。5位专家分别从科技、影像、AI创作等不同领域,共同聚焦论坛主题。陈迎春研究员作了《中国商用飞机发展》专题报告,分析了世界主要国家商用飞机的产业技术格局、市场分布及竞争态势,总结了中国商用飞机“从无到有、从跟随到并跑”的创新发展,呼吁科普创作贴近大国重器,弘扬中国科学家精神。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张文涛报告的题目是《广西人工智能发展与桂电实践》。他系统梳理了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结合广西在区位、电力及东盟语言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分享了广西发展AI的思路举措及桂电发展AI的实践探索。中国纪录片导演李成才作了题为《用自然影像传播科学》的报告。他认为,以影像讲述自然是连接科学与公众的重要方式,中国应打造与自然禀赋相匹配的科学与自然影像体系,让自然之美、生命之理与科学精神更加深入人心。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开明画院副院长舒勇作了题为《与AI共舞,照见人工智能的底层逻辑与人类价值》的报告。他指出,人类通过人工智能实现对现实世界的全新感知,科普在这一过程中尤为重要。他呼吁,人工智能要向善、向好、向美,应为人工智能打造一个有中国价值观的“芯”。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王春法作了题为《关于科普创作的几点思考》的报告。他系统梳理了近年来国家层面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文件,强调中央一直高度重视科普创作,指出科普创作的主要功能就是科普资源开发,并分析了当前科普创作面临的重大挑战、AI时代科普创作的基本原则及未来科普创作主要的发展趋势。

本次大会由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主办,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广西作家协会承办,广西科学技术普及传播中心、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广西科普作家协会协办。近300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科普创作者及会员代表等参会。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更多精彩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