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闻网 > 首页栏目 > 首页要闻 > 正文

救助提质增效 温暖可感可及!“十四五”以来,广西全力兜住兜准兜牢基本民生底线

2025年11月23日 09:08 来源:广西云-广西日报 记者 何明华 通讯员 安忠芳 编辑:冯芯然

“原以为要回老家河南申办低保,没想到在南宁就能直接办理,太方便了!”11月20日,南宁市江南区鑫金绿洲小区居民刘晓萍(化名)说。

56岁的刘晓萍与丈夫从河南省柘城县来到南宁务工,她患癌后丧失劳动能力,丈夫在工地打零工收入微薄。每月约2000元的医疗支出,家庭不堪重负。

“如今每月有690元的低保金,减轻了一些负担。”刘晓萍说,得益于南宁市推行的居住地申办低保政策,她无需返回原籍申办低保,从材料整理到表格填报,那洪街道全程协助办理并快速审核。去年9月起,她与丈夫被纳入城市低保范围,每人每月可领取345元低保金。

刘晓萍一家的受助经历,是广西打破户籍壁垒、优化民生服务的缩影。为破解外来务工人员等群体“户籍在外地、困难在本地、救助难落地”的现实堵点,2021年,南宁市率先试点推行居住地申办低保等改革,将救助申请由“户籍地办”转向“居住地办”,明确广西户籍困难群众只需出具在南宁市辖区内长期居住的相关材料,即可在经常居住地提出低保和临时救助申请。2023年,政策再升级,将社会救助的对象范围放宽至在南宁市长期生活居住的非广西户籍群众,彻底打破户籍壁垒。

“以居住地申办低保等社会救助,是南宁市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改革社会救助制度、兜住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线的一项创新举措。”南宁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管理办公室主任崔玮介绍,截至2025年10月底,南宁市在非户籍地享受低保1.354万人,累计发放低保金6359.72万元;在非户籍地享受临时救助358人次,发放临时救助金87万元。

“‘十四五’以来,我区累计将符合条件的居住地申办低保55.78万人次纳入低保范围。”自治区民政厅社会救助局副局长李政清表示,广西不断提升社会救助经办服务水平,在全国率先推进居住地申办社会救助改革,创新打破社会救助地区“隔阂”和户籍“壁垒”。南宁市居住地申办社会救助改革获得全国社会救助领域创新实践优秀案例,为全国提供了可借鉴的“广西经验”。

广西社会救助工作人员为群众发放社会救助政策宣传资料。自治区民政厅供图

社会救助既要“救得了”,更要“救得准”。

在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斗江镇思欧村,40多岁的邓勤(化名)独自抚养未成年的儿子,确诊患乳腺癌后,大额的医疗费用让这个家庭陷入困境。

当地民政部门通过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排查,发现这个家庭的大额医疗费用刚性支出。工作人员第一时间入户核实,快速帮其申办低保。“感谢党和政府,感谢你们的帮助!”面对上门回访的民政工作人员和社工,邓勤感激地说。

“十四五”以来,我区加快完善覆盖全面、分层分类、综合高效的社会救助格局,建成全区统一、纵向对接民政部、横向对接各专项救助部门的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通过“大数据比对+铁脚板摸排”,实现对低收入人员精准监测和常态化救助,将相关专项工作的社会救助范围拓展到低保边缘家庭等群体,确保“应保尽保、应救尽救”。目前,全区动态监测低收入人口367.09万人,其中低保对象277.19万人、特困人员27.81万人。

北海市开展“物质+服务”行动为特困老人送上轮椅。北海市民政局供图

“兜住底、兜准底、兜好底,是我区社会救助工作的总目标。”李政清介绍,广西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兜底保障成果,规范落实“按户施保”与“按人施保”相结合等政策,及时将符合条件的脱贫人口继续纳入低保或特困救助供养等兜底保障范围,保持兜底保障政策总体稳定。

“十四五”以来,全区累计筹措低保、特困、临时救助资金544.5亿元,每年将约300万困难群众纳入低保、特困供养等基本生活保障范围,累计临时救助困难群众150.1万人次,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从打破户籍限制的居住地申办改革,到大数据赋能的精准救助实践,一项项民生举措落地生根。广西社会救助正以更精准的举措、更温暖的力量,守护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让民生保障底线兜得更牢、更实、更暖。

报纸版面截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更多精彩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