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新闻网 > 首页栏目 > 滚动新闻 > 正文 |
南宁兴起“叶生意”:既有秋日浪漫 又有实用刚需 |
2025年11月23日 10:27 来源:南宁市融媒体中心 编辑:冯芯然 |
|
“29.9元网购100片银杏叶,有商家爆卖500单,快卖断货”“云南捡到三片落叶,标价148元”......近期外省“落叶经济”的热度飙升,受到不少网友关注。11月22日,记者调查发现,南宁市场的“叶经济”呈现出“网红款+本地款”双轨并行的特点:既有高价售卖的外地网红落叶,也有主打实用的本地特色叶类商品。
闲鱼App上,外地网友出售银杏叶和红枫叶等落叶。(网络截图) 外省“网红叶”:一片近50元,卖的是“秋日情绪” 记者在闲鱼App平台看到,南宁一名卖家挂出“三片云南落叶(包邮)”的商品,标价148元,单片价格近50元,商品页面标注“2025年11月采集于云南西双版纳”,发布14小时后(11月21日晚)已有1人表示“想要”。而在全国电商平台上,类似“网红落叶”的热度更高:山东、北京等地商家售卖的银杏叶,以“29.9元100片”的价格爆卖500单,客服称“冷空气导致银杏叶冻落,马上要断货”。 这些“网红叶”的买家多为手工爱好者或年轻消费者。“我买银杏叶是给孩子做手工斗篷,家附近没有银杏树,网购更方便。”南宁市民李女士告诉记者,这类叶子的核心卖点是“秋日氛围感”,属于“情绪消费”——从商品详情看,用途多标注为“DIY手工、摄影道具、家居装饰”,甚至有商家将落叶包装成“秋日花束”,溢价空间显著。 南宁“实用叶”:均价10元内,撑起本地饮食刚需
淘宝App上,南宁本地出售的粽子叶、紫苏叶比较受欢迎。(网络截图) 和外省“网红叶”的高溢价路线不同,南宁商家的“叶生意”走的是十足的烟火气路子:电商平台上,本地卖家主推的芭蕉叶、桑叶、山黄皮叶、粽叶、紫苏叶等,大多定价10元上下,核心标签就是“餐桌实用”。 在功能型叶材里,26.5元一份的广西霜打芭蕉叶主打“煮水泡茶”的养生属性;18.9元/250克的霜降桑叶,则以“泡水饮用、洗头养护”的多用功能吸引消费者。 调味专用叶的品类里,12.8元/50克的山黄皮叶(俗称鸡皮果叶)是广西特色菜“香叶牛肉卷”的灵魂配料,单月能卖出300多单;7.8元一份的紫苏叶,更是鱼虾、牛蛙等菜品的“去腥提香神器”。 民俗刚需叶的代表则是6.67元一份的广西大粽叶,靠着“新鲜现摘、适配包粽”的本地属性,单月销量轻松破千,是契合广西饮食文化的“季节必备品”。 “本地叶类商品基本是刚需,比如芭蕉叶用来包糍粑、粽叶包粽子,餐馆和家庭用户买得最多。”南宁某农产品电商店主表示,这类叶子的客单价低、复购率高,“属于‘不起眼但离不开’的日常消费品”。 市民热议“叶生意”:有人为浪漫买单,有人认实用刚需 从“随手捡的落叶”到“按片计价的商品”,叶子的商业化折射出消费市场的多元需求:外省“网红叶”瞄准情绪价值,用“稀缺性”和“仪式感”吸引愿意为“浪漫”买单的消费者;而南宁本地叶类商品则扎根实用场景,靠“饮食刚需”和“地域特色”占据市场。 “三片落叶卖148元?这钱够买十斤猪肉了!”南宁市民黄阿姨刷到二手平台的落叶商品时连连咋舌。在她看来,本地几块钱一份的粽叶、紫苏叶才是“实在买卖”——“我上周买的6块多的粽叶,包了二十多个粽子,比那些‘网红叶’划算多了。” 年轻网友小林则有不同看法。她刚花29.9元网购了100片银杏叶,准备用来布置宿舍的“秋日角落”:“南宁秋天不明显,买些落叶能凑个氛围感,虽然有点小贵,但比专门去外地看银杏省钱。”不过她也坦言,收到的叶子有一半已经干裂,“感觉性价比确实不高”。 市民李女士说,他们家经常买粽叶和紫苏叶,粽叶包粽子、紫苏叶炒田螺都是家常菜。她不会买落叶,“又不能吃又不能用,感觉就是花钱买个‘新鲜’。” 而在社交媒体上,网友“邕城小透明”的评论获得点赞:“本地叶卖的是生活,外省叶卖的是浪漫——各取所需,但别让‘叶生意’丢了初心。” |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 >>更多精彩图集推荐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