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我们一起收藏这些独家记忆,一起见证时代磅礴之力,一起破译中国减贫奇迹的制胜密码。[详细]

我们在卫星影像和现实图景之间不断切换视角,看到易地搬迁的贫困人群穿越命运之门迎来新生。这,就是我们找到的中国反贫困斗争的系列答案之一。[详细]

百年交汇之际,流动的“中国声音博物馆”大篷车跨越山海。听,这是属于中国的时代“分贝”。[详细]

11年前 新华社记者周科在南昌火车站 捕捉到的一位年轻母亲返乡的生动瞬间 让千万读者泪目[详细]

30年前, 四川省凉山州普格县东山乡, 发生了一件轰动的事—— 乡里的中心学校办了“女子班”, 90多名彝族女娃要上学了! 新华社记者记录下女孩的求学画面。 如今,她们怎么样了? ...[详细]

这是韦寒贵和他家的老房子(资料照片)。“如果没有党和国家的好政策,我们家也没有如今的好日子!”提起脱贫攻坚工作给家里带来的变化,2020年刚脱贫、今年45岁的广西河池市大化瑶...[详细]

2月11日,张俊明(右三)一家人在滨河家园移民村的家里合影。今年55岁的张俊明曾经生活在山大沟深的西海固山区——宁夏固原市彭阳县红白阳镇。年轻时的一场意外让张俊明双腿落下残疾...[详细]

朱惠平骑着电动三轮车从朱家涧移民新村驶出,准备去大棚摘菜(2月3日摄)。春节期间,48岁的朱惠平手机铃声不时响起,接到电话后,他骑上装满蔬菜的电动三轮车,去县城为几家超市送...[详细]

2月11日,苗族村民马雍与妻子黄国琴一起在新居前合影。苗族村民马雍的家位于毕节市纳雍县维新镇坪子社区,曾经是镇里的贫困户。为了脱贫,马雍积极参与当地特色农产品玛瑙红樱桃的种...[详细]

石元顺的女儿们在贴窗花(2月11日摄)。石元顺的老家在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大海乡小江村,位于金沙江上游支流小江河边,河谷两侧高山险峻,植被稀少,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石元顺带...[详细]

中国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这是如何做到的?“洋记者”海伦·本特利来到贵州寻找答案海伦去了小镇 到了村庄看了工厂 见了绣娘从易地扶贫搬迁到产业扶贫从文化旅游扶贫到交通扶贫海伦get...[详细]

脱贫攻坚的壮阔历程凝聚着无数人的智慧和汗水,基层扶贫干部、致富带头人、贫困户众志成城,勠力同心,一个个感人至深、催人奋进的故事,展现了“奋斗改变命运”的众生图景。党的十...[详细]

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的扶贫,改变了亿万中国人的生活。随着扶贫进程的推进,我国贫困地区虽然加快发展,但到2012年底,贫困发生率仍为10.2%,剩余贫困人口大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详细]

一部人类史,就是一部不断摆脱贫困、实现自我解放与发展的历史。8年,让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这是中国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式成就,也是世界减贫史上的伟大奇迹。奇迹,源于中国共产...[详细]
蜀地之南,层峦叠嶂。凉山彝族自治州曾是中国最后消除奴隶制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最难攻克的贫困堡垒之一。[详细]
海丰集团是海南临高县的龙头企业,由它运营的深海养殖是当地最大的产业扶贫项目。3年前,陈志东入股了海丰集团。在临高县,有8000多名贫困户像他一样入股海丰集团。他们投入的6000多万元资金提高了公司抵御风险的能力。贫困户和企业,成了利益共享、风险同...[详细]
世代游牧,逐水草而居半个世纪后,藏北牧民普次仁迎来了人生的华丽转身。 2015年,政府为普次仁量身定制的精准脱贫方式是搬出大山,在工厂就业。[详细]
坦桑尼亚小伙儿奇特马从商学院毕业后,来到中国农垦坦桑尼亚剑麻农场工作。勤奋进取不仅让他成就事业、搬进新家,也让他为自己能够帮助国家发展而自豪。[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