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传媒集团主办

西部陆海新通道调研行④丨冷链互联 “鲜”到天府——成都国际铁路港基地见闻

新闻眼加快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推动跨区域联动、陆海联运、通关提效、港口建设等方面的突破性进展,是广西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具体实践。
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之际,广西日报组织全媒体记者深入西部陆海新通道重要枢纽节点开展调研采访,挖掘广西、重庆、四川、贵州等省区市共同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高质量发展的精彩故事,展示广西构建“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取得的成果。

视频剪辑:经荔云

西部陆海新通道综合冷链物流成都国际铁路港基地一角。记者 徐天保 摄

9月27日下午,广西日报采访组到达西部陆海新通道综合冷链物流成都国际铁路港基地。只见冷链物流基地周围,厂房仓库林立,货车来来往往,堆场上集装箱有20多米高,处处一派繁忙景象。

据介绍,成都国际铁路港基地规划总占地面积约310亩,总投资约10亿元。“基地建好的冻库已超过7000平方米,现在使用量达70%以上。”四川港航物流有限公司经理邓奔告诉记者,基地冻库今年1月正式建成投用,现在业务量越来越大,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

走进17米高的立体冷库,记者看到,这里分为两个区域,一边是能让水果“呼吸”的冷藏气调库,有7个共770多平方米;另一边是零下18摄氏度专门储存各种肉类和生鲜产品的冷冻库,有4个共6700平方米。冻库启用后,对运输要求很高的“娇贵”草莓和“金贵”榴莲,经过这里中转分拨,也能最大限度保证果品的新鲜度。

“我们希望通过与四川港航公司合作,打开四川市场。”广西东邦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王坤告诉记者,有了西部陆海新通道,非常看好川桂合作。四川港航有大西南的丰富物资资源,广西东邦有金鲳鱼等产品的收购、加工、仓储等渠道和经验,两家公司进行资源整合,能更好地实现双赢。

尽快打通“川渝—北部湾—东盟”冷链货物双向贸易及物流链条,成为川桂共识。2021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提出以西部陆海新通道海铁联运班列等为重点,在冷链物流领域积极探索建设多式联运示范工程。成都的物流公司闻风而动,率先迈出了第一步。远在1000多公里之外的广西钦州港,西部陆海新通道综合冷链物流钦州港基地已于今年7月开工建设。

记者了解到,西部陆海新通道综合冷链物流钦州港基地总投资3.92亿元,总建筑面积约6.7万平方米,比目前在青白江的成都基地还要大6倍,是集农产品、水产品加工中心、冷藏集装箱堆场等仓储、货物进出口、检验检疫于一体的综合性智慧型冷链物流园区。

“有了加工这个环节,就能增加产品的附加值。”被派到广西负责项目前期工作的广西川桂公司发展部部长刘雨鑫告诉记者,在加快基地建设的同时,公司也通过对广西的生鲜、水产品等市场进行摸底调查,发现北部湾的海鱼、生蚝、黑猪等地方特色产品,特别适合作为四川川菜、火锅以及海鲜消费的食材,目前已经组织了部分货源发往成都,进入当地的冻品批发市场和大型知名商超。

一头是位于西部腹地拥有广阔市场的“陆上港口”综合冷链物流成都国际铁路港基地,一头是面向东盟的“海上枢纽”综合冷链物流钦州港基地,两地冷链基地建成后,将成为服务西南腹地与东盟国家以及途经城市群间的冷链物流枢纽。东南亚的榴莲、鱿鱼、石斑鱼、巴沙鱼等进口冷链货物及广西沿海生鲜水产,可以最近距离和最快速度直达四川,丰富西南腹地消费市场,而“川货”也能以“最短距离、最优路线”出川出海。

西部陆海新通道调研行①丨科技赋能 高效有序——北部湾港钦州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见闻

西部陆海新通道调研行②丨“黔货出山”“外货入黔”有捷径——贵阳国际陆港见闻

西部陆海新通道调研行③丨车水马龙 满载希望——西部陆海新通道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见闻


点击图片查看专题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文章

高清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