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传媒集团主办

周如洲:行至符竹村 就地扎下根 谱写无悔青春

广西新闻网浦北12月31日讯(通讯员王振西2020年之初,钦州市浦北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干部周如洲被派驻到钦州市浦北县大成镇符竹村担任脱贫攻坚(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员,从此扎根符竹村,持续奋战于脱贫攻坚战和乡村振兴一线。

行则将至,脱贫攻坚卒先行

符竹村是革命烈士张世聪开展革命斗争的重要据点,至今村中弹痕累累的老宅墙壁记载着当年张世聪开展革命与敌人殊死战斗的过程,使得符竹村在红色革命传统教育活动中有着特殊的历史地位。

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想给别人撑把伞。对于农村出身的周如洲,寒窗苦读本是为了走出农村,但是他毅然决然深入脱贫攻坚战一线。第一次接触脱贫攻坚工作时,周如洲对脱贫攻坚战的背景、意义、目标不是很了解。当他真正驻村开展工作后,他开始感受到脱贫户对脱贫致富的极度渴望,感受到正参与的是一场伟大的没有硝烟的志在消灭贫穷的战争。周如洲开始把脱贫户渴望脱贫致富变成驻村的目标,把驻村工作队员身份当作荣耀,克服重重困难,勇往直前,扎根符竹,与奋战脱贫攻坚战一线的同事一道,为符竹村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脱贫攻坚战一线,周如洲积极进村入户,了解脱贫户的生产生活情况,与脱贫户亲切交流,嘘寒问暖,尽量拉近与脱贫户的距离。对于不懂的村情民意,迫不及待请教村干部,详细查阅符竹村集体经济、基础设施、种养产业等资料。他渐渐与群众打成了一片。每当远远见面,群众就打招呼,“周同志”“小周”“老周”“周仔”等,他最喜欢的还是别人叫他“周同志”,因为“同志”象征着同在一条战线上,志同道合,共同攻克脱贫攻坚战难点。

道阻且长,协心?哿Π吻罡?/strong>

符竹村有84户脱贫户共350多人,虽然户数、人数不算多,但是涉及住房、教育、医疗、收入等多个领域。其中,让人感到最为棘手的是住房保障。不仅因为住房保障鉴定困难,数据标准常常变化,更因为农村住房建设涉及法律政策关于“一户一宅”“18亿亩耕地红线”的要求。经过周如洲调查核实,符竹村在住房方面有些墨守成规的习俗,就是大部分老人家宁愿住长期居住的土阶茅屋,也不愿意住宽敞明亮的新房。此外,大部分老人不愿意与子女住一起,“你住你的,我住我的”是常态,彼此不相干。

符竹村有2户脱贫户因住房问题没有解决,到了2020年中期都还没脱贫。一户是老人不愿意离开,对破败不堪旧房恋恋不舍,即使在驻村工作队员“全方位搬家服务”下将家具等搬到新房,用木板封订旧房,但是他们总是偷偷跑回去撬开门住下,反反复复一个月几回。另一户是老人不愿意与子女住一起,其子女也不愿意与老人住一起,老人觉得子女生活不容易不愿意加重其负担,子女觉得老人不够讲究卫生,双方作息习惯不同,住不到一块。

为了解决他们的住房问题,周如洲基本上每天要跑一趟,有时候一天跑几趟,不厌其烦地给他们做思想工作,一遍又一遍讲解相关法律政策要求,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说服这2户老人家搬到新房子住,也同意拆除旧房,实现住房保障,并最终脱贫。

符竹村的脱贫户大部分是因学致贫、缺资金致贫、缺技术致贫,在政策帮扶下很快实现脱贫。对于因残致贫和“等、靠、要”思想严重的脱贫户,周如洲按照“精准扶贫、不落一人”要求,通过“谈谈心,聊聊天”拉家常等方式,了解他们的心思,找出思想上的穷根所在,祛除他们的“等、靠、要”思想,激发他们发展种养产业的活力。经过“一对一”“多对一”做思想工作,这些“等、靠、要”思想严重的脱贫户慢慢活跃起来,内生动力渐渐萌发,有几户甚至是干劲十足,脱贫致富的信心和不服输的干劲丝毫不比别人差。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脱贫攻坚战结束后,符竹村顺利过渡到乡村振兴阶段,过渡期间有效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和衔接乡村振兴。脱贫户已完全不愁吃不愁穿,住房医疗教育保障稳定,有的还走上致富路。群众内生动力大大提高,要么积极外出务工,要么积极创业,要么积极发展种养产业。

主动留任,情系乡村助振兴

经过两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截至2022年11月,符竹村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群众美好生活已开新局。“美丽村屯”建设大力推进,道路干净整洁,处处绿意盎然,群众也有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意识,人居环境大大提升;完善基础设施,实现村村户户通水泥路;众多项目落地,水利设施增多,解决了农田多年面临的旱涝难题;安装了健身设施、路灯标识牌等,让群众生活便捷健康;五指毛桃、莪术、香蕉、香蜜黄皮果等种养产业欣欣向荣,丰收季节一篇繁忙景象,还形成产业链,大大增加附加值;张世聪战斗遗址也成功申请为浦北县文物保护单位,“弹孔村”知名度渐渐打开,节假日开始有游客到访。

为了巩固符竹村的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符竹村乡村振兴,周如洲主动申请继续驻村,接续奋斗至今。驻村就是白加黑,就是进村入户和做数据。一白一黑,一动一静,勾勒了驻村整个过程。驻村让人淡泊名利,甚至有些平庸。要是用一句话来概括驻村队员荣誉观,就是“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有个收获让人甚感欣慰,就是“信任”,让周如洲被符竹村“情系”住。在收缴医保中经常听到:“其他人来我不交的,你来我就交。我就相信周同志”;在纠纷调解中经常听到:“周同志说得在理,听你的”;群众有困难到办公室径直说:“周洲,有个事想悄悄跟你讲”;在进村入户时经常收到村民热情打招呼:“周洲,这里吃饭,这里吃饭”;在无比孤寂的晚上,经常听到楼下有人喊:“周洲,你下来,有东西给你吃。”

清风不问赶路人,岁月不负有心人。这三年来,周如洲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踏入村民家的次数比外出村民还多,真正做到了讲符竹村话,喝符竹村水,走符竹村路。令人欣慰的是,符竹村正在建设成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文章

    高清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