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传媒集团主办

广西人在西藏的修路故事

在西藏最西端的阿里地区札达县,平均海拔3300米左右的峡谷深处,广西路桥集团西藏项目驻地坐落于此,狂风呼啸,周围的沙砾砸到了蓝色板房壁上“啪嗒”作响,此时阿里地区已经入冬,风沙较其他季节更加“疯狂”。工区长尹大吉休假回来后,看到床上又蒙上了一层厚厚的沙子,他习惯性地拿起门边的扫帚开始打扫。

尹大吉和路边的积雪。通讯员供图

刚到西藏那会,尹大吉从没想过光是前往项目驻地就要花上大半天的时间:他需要先从机场乘坐四个半小时的汽车到达札达县,再从札达县乘坐恰好进城采购物资的项目车辆去往驻地,札达县与驻地之间的距离虽仅有200公里,但车程却需要四个半小时,其间车辆需要翻过三座大山,行驶在没有护栏却有着一百多道弯的悬崖边的土路上。第一次到项目的人总会有这样的感觉:明明驻地就在山脚下,却还要很久才能到达。“所以在这边出门工作我们都按天算,办事开会基本得提前一天出发。”尹大吉说道。

项目驻地。姚家福 摄

由于驻地与县城之间被重重山脉“隔断”,项目的物资采购只能每10天进行一次,员工的工作生活也只能在有限的供电时间和2g网络下进行。项目所在的区域是最晚落日的地方,直到晚上10点天才渐暗,“但10点一过我们这就断电了,没有光源,没有信号,就像一个无人区。”他打扫完房间后,戴上口罩急急向驻地大门走去,接着补充道:“高海拔地区氧气少,在这边稍微走得快些就会呼吸急促,所以项目施工的时候我们还得时刻关注现场作业人员的状态。”施工现场就在驻地大门前,这是一条建在峡谷里的路,全长16.9公里,这会从峡谷深处传来了设备作业的声音,20名管理人员和100多名工人忙碌着,他们要赶在冬歇期之前完成现有的施工任务。

项目员工从驻地去往县城的路姚家福 摄

据尹大吉介绍,峡谷地形狭长曲折,大型设备的运输因此变得尤为复杂。进山便道坡度陡,转弯半径小,无法直接运输的设备只能在邻近的山头卸下后再安排人员开往工地,像钩机之类的常常需要半天时间才能到达。然而山上悬崖边常有碎石掉落,设备进入峡谷后还要遭受“随机抛物”的“袭击”,车顶上总会留下大大小小的凹痕。

再往峡谷深处,在碎石铺满的地带,湍急的象泉河支流横穿而过,一到雨季,水位上涨,河流便会混着雨水冲刷着风化的岩层形成巨大的泥石流堵住进山的便道,给人员出入、物资运输造成极大的影响,“便道断交的时候我们只能依靠当地政府的物资补给和后续的便道抢修。但后来有了经验之后,就趁着雨季前把挡墙先给抢出来,防止泥石流再次冲毁路段。”尹大吉回忆。

2023年4月,从县城回项目的路上,一夜之间,雪快将路淹没。尹大吉 摄

除了泥石流地冲堵,还会面临积雪的封堵。“有一次我们从县城返回驻地,一夜之间,雪就快将去时的路给淹没了,眼前几乎白茫茫的一片。”尹大吉说着,对他们而言,办事途中遇到大雪封路就像是家常便饭一般。“所以我们现在都是根据气候来倒排施工计划,一些工序必须得在降温和大雪封山前完成。”

路遇野狼。尹大吉 摄

回想当初收到前往西藏的通知时,尹大吉十分激动,这是他第一次离开广西,而这第一次,就去到了中国最西边的地方。然而高原上的生活和平原大不相同,驻扎西藏的两年里,他们曾为了赶到县城开会连夜开车6个小时;曾在半途车辆故障时徒步几公里才联系到对讲机里的救援;曾在山上看到许多等待卸货的大车司机在路边试图生火煮饭;也曾小心地躲避山路悬崖边出没的野兽……但尹大吉和其他同事也在与环境的磨合中逐渐探索出了适应法则,他们会在夜间行驶过海拔5000多米的山头时享受漫天繁星闪烁;会在夜里等初雨落下时期待着第二天的回暖;他们会在风雪回程中兴奋地跟人一样高的积雪合影;会在晚上八点半看太阳依旧高高挂起……无数兴奋的瞬间都是克服万难后自然“反哺”的惊喜,而这也伴随着过程的艰苦形成了独有的西藏记忆。

此刻,风沙在峡谷回响,尹大吉坐上了前往现场的车辆匆匆离开,不一会,峡谷里设备施工的声音再次传来,仿佛是在诉说着这段路上更多的故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文章

高清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