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闻网 > 首页栏目 > 滚动新闻 > 正文

赵敢寻牛脱贫记

2020年06月12日 12:51 来源:防城港市新闻网-防城港日报 作者:朱新华 吴 羡 编辑:潘晓明

  赵敢和他的牛群。 防城港日报全媒体记者 朱新华 吴 羡 摄

  □ 防城港日报全媒体记者 朱新华 吴 羡

  “哞……哞……”站在山顶,赵敢模拟牛叫的声音使劲儿地呼喊,每呼喊一声就停顿一下,等待牛群的回应。余音久久回荡在山间,那天烈日当空,他的衣服早已被汗水浸湿了大片。赵敢是上思县叫安镇那布村琴团屯的贫困户。6月3日9时许,他背起布袋,里面放了一大壶水和几把粗盐,骑上摩托车就往凤凰山上赶。

   2016年,赵敢与妻子商量尝试养牛,得到了妻子的大力支持。他拿出以前省吃俭用的存款,又向亲戚借了一部分钱,买了6头牛。因为没有多余的钱买饲料,他决定把牛赶到离家15公里外的凤凰山里放养。从那时起,每天往山里跑两趟看牛、找牛成为赵敢的生活常态,无论晴天还是雨天,他几乎一日都不落下。

   上思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包家爱是赵敢的帮扶联系人,有好几次他跟着赵敢一起上山看牛,累得不行,但赵敢一刻也不敢松懈。“自从有了这个创业项目,他变得更加勤快了,每天翻山越岭,心里只有他的牛群。”包家爱说。

   那天,走在寻牛的山路上,赵敢说起了以前的生活。一家五口人挤住在一个简陋的塑料棚里,仅有0.42亩地,还要筹钱供三个小孩读书,日子过得非常艰难。他靠租山割松脂维持生活,由于割松脂季节短、价格不稳定,每个月收入都不到2千元。

   “虽然现在也累,但更有奔头,想要过上好日子,不吃苦怎么行呢?”赵敢笑了笑说。正因为勤奋,加上政府各项政策的帮扶,2017年,赵敢成功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还建起了三层的水泥房子,渐渐走上了致富路。

   “哞……哞……”赵敢对着大山模拟牛的叫声,他使劲呼喊,还是没有收到回应。已经徒步翻过三个山头了,一路上都看见有牛群的脚印,赵敢循着牛脚印继续找。

   在山里自然放养牛群虽然投入的成本不高,但是存在丢失牛群的风险,需要花费很大的人力。自从养牛后,赵敢开始认真钻研养牛的技术,不断摸索如何能快速找到牛,通过分析牛的脚印方向,判断牛习惯性行走的路线,还要学会呼喊牛群。

   包家爱说,每次上山,赵敢都会带上一些粗盐,找到牛群后就给它们吃。当牛群舔食他手中的盐巴时,他心里很是高兴,因为牛群跟他亲近了。为了方便看牛,赵敢借用亲戚在山里的一间小房子,那里没有拉电线,只能白天在那里吃饭、喂鸡、休息。如今,在他的悉心照料下,原来的6头牛已经发展到了22头。

   距离上山时已过去将近两个小时了,牛群还没有找到。牛也和赵敢玩起了捉迷藏,偶尔躲进树林里无影无踪。“现在接近中午了,天气太热,可能牛群躲去阴凉的地方了。”赵敢说,他要往回走,找找山坳那些阴凉的地方。

   这几年,赵敢不仅养了牛,还获得了每年产业奖补资金和小额免息贷款。2016年,他在那间小房子旁边租了30亩地种植甘蔗。为了节省成本,从种苗、护理、收割都是他和妻子两个人。甘蔗的收入每年都有3万元左右,加上偶尔打打零工,家里的收入也慢慢提高了,小额贷款也已提前还清。此外,三个小孩读书期间申请了国家雨露计划5000元的补助,因此减轻了家里的经济压力,生活条件也逐渐好转。

   “阿叔也想学我养牛,去年我卖了1头牛得了9000元,等牛价上涨了我再接着卖。”赵敢黝黑的脸“嘿嘿”地笑着。

   “哞……哞……”回到山里小房子旁的甘蔗地边上,赵敢又模拟牛的叫声呼喊起来,用手中原本装满水的空瓶子敲打着旁边的树干,试图引起牛群的回应。

   回到小房子,赵敢抓紧时间喂了鸡和鸭,又一次将空瓶子装满水,又往山上走去了。他说,这种一时间找不到牛群的情况有时也会出现,但无论怎么样,他每天都要找到牛群才放心。

   包家爱说,这两年他还动员亲戚一起养牛,自然放养牛投入成本不大,最大的成本就是他的勤劳和坚持。

   那天16时许,赵敢在电话里兴奋地说:“嘿嘿,我找着它们了,原来就在离小房子不远的山坳里哟!”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更多精彩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