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闻网 > 首页栏目 > 区域 > 正文

八桂视点 深度调查丨看梧州粤剧如何重现芳华

2024年11月11日 09:23 来源:广西云-广西日报 作者:梁乾胜 陈坚 蒋子羿 王淑瑶 编辑:吴晓雨

新闻眼粤剧是岭南地区重要的地方剧种,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梧州是广西东大门,与粤港澳大湾区山水相连、文化相融、语言相通,是岭南文化和粤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更是粤剧传入广西的第一站、粤剧流行的核心区域之一。2015年,梧州粤剧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新时代,如何推进粤剧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如何推动粤剧适应市场规律,有效吸引更多群众?
近日,记者带着这一系列问题进行探访。

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梁乾胜 通讯员 陈 坚 蒋子羿 实习生 王淑瑶

2024年梧州·粤港澳大湾区粤曲(折子戏)邀请赛。

调研主题:梧州市如何传承与发展粤剧文化

调研关键词:政策保障 融合创新 创排精品

调研时间:2024年10月

调研地点:梧州市

1月1日广西日报要闻2版八桂视点“1+1”消息报道。

11月11日广西日报“八桂视点”报道版面。

2024年梧州·粤港澳大湾区粤曲(折子戏)邀请赛圆满收官

■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梁乾胜

本报讯 (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梁乾胜)11月6日晚,梧州市文化中心的演出大厅里座无虚席,为期2天的2024年梧州·粤港澳大湾区粤曲(折子戏)邀请赛在此收官。经过两天的精彩角逐,最终南宁市群众艺术馆的郑远杰、梧州市演艺有限责任公司的黄颖嫦获粤曲专场一等奖;梧州市演艺有限责任公司的梁永棋、梁军鸣获折子戏专场一等奖。

据介绍,本次比赛是2024年广西文化旅游发展大会配套活动之一。11月12日至14日,以“推动梧州市打造岭南历史文化名城 加快广西文化旅游强区建设”为主题的2024年广西文化旅游发展大会将在梧州举行。大会举办“1+6+5”系列活动,即1场集中会议,6项大会配套活动,5项梧州市持续举办的文化旅游体育活动。

梧州是广西粤剧文化最为活跃的地区,粤剧也成为梧州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主要剧种。近年来,梧州市从粤剧保护、文旅融合、创新发展等方面传承发展粤剧,提升梧州粤剧在广西、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的影响力,形成了活起来、传下去、创精品、出名家的良性戏曲艺术生态,为粤剧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搭建了广阔的平台。“这次我有幸在梧州和广西、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国外的粤剧演员同台演出,收获颇丰,学习到了更多的表演技艺。”梧州市演艺有限责任公司粤剧演员梁永棋深有感触地说。

看梧州粤剧如何重现芳华

视点提要

“锵锵锵……”锣鼓声震天响起。舞台上,武生一声断喝,长袍翻卷如龙;旦角水袖飞扬,步步生花。

舞台下,观众屏息凝神,掌声此起彼伏。11月5—6日,2024年梧州·粤港澳大湾区粤曲(折子戏)邀请赛一开场,即赢得满堂彩。

粤剧是岭南地区重要的地方剧种,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梧州是广西东大门,与粤港澳大湾区山水相连、文化相融、语言相通,是岭南文化和粤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更是粤剧传入广西的第一站、粤剧流行的核心区域之一。2015年,梧州粤剧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新时代,如何推进粤剧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如何推动粤剧适应市场规律,有效吸引更多群众?

政策保障 解决“人才断层”

“巧手啊,懂结网儿识写诗赋……”国庆假期,梧州骑楼城的舞台上,粤剧《花好月圆》徐徐开演。旦角轻展水袖、眼眸流转,生角沉稳刚毅、唱腔婉转,将观众带入一段久远的岭南故事中。

现场粤韵萦绕,掌声与叫好声此起彼伏,将整场演出推向高潮。

然而,在如此动人的表演背后,梧州粤剧与全国许多地方传统戏剧一样,也曾一度面临着人才断层的严峻挑战。“自2009年起,我们就再也招不到专业粤剧毕业生了。”梧州市演艺公司负责人无奈地说,公司只能从社会上挑选粤剧爱好者,且投档人数寥寥,更何谈择优。

人才的缺失让梧州的粤剧发展举步维艰,大量经典剧目无法重现,24—35岁的优秀一线演员相继流失,梧州粤剧的未来充满不确定性。

演员黄颖嫦在《女巡按审婚》中的扮相。

为了传承这门岭南艺术,梧州市成立了粤剧普查小组,开展粤剧演出情况、社团概况、剧本曲谱等资料的系统收集,逐步形成粤剧档案库,使60部经典剧目、28部新编剧目得以完整保存。同时,梧州市政府出台了《高层次人才激励和培养暂行办法》《关于传承发展粤剧文化(艺术)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实施“文化赋能”工程,对获得国家级荣誉的剧目和常态化演出节目提供补助,以此激励和支持粤剧人才的培养。

“借着政策扶持的东风,粤剧在梧州释放了新的活力。”梧州粤剧团的一名老演员感慨地说。如今,在一系列政策保障下,这门岭南艺术正焕发着新的生机。

铿锵的锣鼓声响起,一挥袖,一踏步,一转扇,同学们身穿粤剧校服,整齐划一地将课桌操与粤剧身段巧妙融合。

这是梧州市第十一中学举行粤剧课桌操的一个生动画面。粤剧课桌操、粤剧校歌、粤剧身段操……该校作为全国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学校和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示范学校,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教育,创意满满的节目多次在全国和全区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获奖。

粤剧进校园活动旨在培养粤剧苗子。李鸿荣/摄

“粤剧课是我们学校的特色课,该课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成为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精神动力。”该校党总支书记汤伟良说。

梧州是全区最早实现粤剧进校园全覆盖的城市。学校将粤剧身段融入课间操中,累计培养了40多万名学生戏迷。据统计,2023年,该市共开展粤剧进校园活动18场,惠及师生7170人次;今年以来,已举办该活动10场,惠及师生7300人次。

传承粤剧文化,关键在于抓住青少年。近年来,梧州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市文广体旅局和市演艺公司等单位联合开展“粤剧进校园”活动,旨在培育粤剧苗子、传承粤剧艺术。该活动已连续开展8年,梧州市演艺公司的演员们深入全市大中小学和幼儿园,普及粤剧知识、展示粤剧文化精髓,为粤剧艺术的延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粤剧是岭南文化的灵魂之一,梧州作为岭南历史文化名城,粤剧是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粤剧传承人陈静几十年如一日致力于粤剧事业的发展,始终坚守在粤剧舞台上,既是粤剧的忠实守护者,也是这段文化传承的见证者。

近年来,梧州通过“传、帮、带”的形式,聘请经验丰富的老艺人指导年轻演员,不断提升演员的表演水平。例如,聘请粤剧名家欧凯明为梧州粤剧团的名誉团长,带领年轻演员钻研粤剧,将传统粤剧的精髓传授给新一代。

“粤剧要活下去,除了本地艺术家的支持,还要向外借力。”梧州市演艺公司在培养演员上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策略,邀请粤剧界名家前来授课,派出优秀青年演员到广东粤剧院跟班学习,让他们在实践中成长。同时,公司与广西艺术学校合作,开设“梧州粤剧班”,联合培养粤剧苗子,充实人才储备。目前,两期“梧州粤剧班”已招收学生29人、毕业22人。

此外,该市还设立了戏曲公益培训班,培养出一批如林子涵、李玥明、陈李婷等“小梅花”和谢伊懿等“小牡丹”曲艺人才。

为更好地推广和保护粤剧,梧州市于2017年建立了粤剧保护与传承基地,定期举办非遗公开课、经典折子戏展演、粤剧名家分享会等活动,吸引了大量市民和游客参与。

“全区只有梧州保留了粤剧团的完整编制,‘生旦净末丑’各个角色皆由本团演员担当。”梧州市演艺公司总经理梁向光说。

目前,梧州市有梧州粤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9人、梧州粤剧脸谱非遗代表性传承人7人,其中,自治区级3人、梧州市级13人。

融合创新 解决“观众断层”

粤剧、藤县狮舞、龟苓膏、冰泉豆浆……这些富有梧州特色的瑰宝,不仅展现了这座城市的地域特色与文化精髓,更承载了悠久的历史,具有独特的风情。

如今,外地人来到梧州,若不看一场粤剧,便仿佛未曾真正触碰到这座城市的灵魂。

“在现代社会,能不能吸引新戏迷和年轻人,关系到粤剧的生存发展。”梧州市粤剧团主要负责人说,随着时代发展,粤剧和许多剧种一样,陷入观众断层等困境。

面对当前的困难,梧州给出的答案是:强化文化阵地建设,深入群众生活,融入文旅发展,善用互联网平台,扩大粉丝群体,提升影响力。

“南派把子”市级非遗传承人梁永棋在《九宝莲》中的扮相。

11月5日晚,在梧州市文化发展中心剧场,记者遇到了正在观看折子戏的两名少年。“我们经常在骑楼城、景区以及线上看粤剧。”两名少年告诉记者。原来,他们是当地某小学的粤剧社团成员,当晚跟父母一起来看粤剧表演。

在粤剧文化走向大众、贴近年轻人的过程中,梧州采取了多元化措施,使粤剧焕发出新的生机。

目前,梧州粤剧正通过进乡村、进社区、进景区等活动,逐渐吸引更多人,尤其是年轻观众,加入“粉丝群”。

“这几年,我们经常在节假日开展濒危剧种下基层等文化惠民演出活动,粤剧表演是首选节目。”梧州市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艺术科科长方雪微介绍。

据统计,2023年至今,梧州已举办了6830场基层文化惠民演出,惠及群众123.17万人次,其中,粤剧随活动演出千余场,向万千观众展现了粤剧风华。

梧州市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主要负责人告诉记者,该市多个景区成为粤剧表演的新舞台,使粤剧文化和旅游资源相得益彰,为梧州的粤剧传承注入持续发展的动力,“通过粤剧演出与本地旅游资源的结合,吸引更多游客亲身感受粤剧魅力。”

苍梧县戏曲非遗展示吸引了许多观众。潘绍珊/摄

拓宽传播渠道,让粤剧在新媒体时代焕发光彩。梧州组织县市区特色戏曲唱作者,开展采风、培训活动,培育了一批戏曲新媒体账号;通过短视频等传播形式,进一步扩大粤剧的传播范围,增强了粤剧在年轻群体中的认知度和吸引力。

创排精品 讲好梧州故事

粤剧《风雨骑楼》《抉择》荣获广西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风雨骑楼》摘得第九届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小戏《凛冽素秋》、现代粤剧《警魂》等分别在广西剧展中多次夺得桂花金奖……这一项项奖项印证了梧州粤剧在新时代发展的韧劲。

“在各方努力下,这些大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梧州市演艺公司副总经理罗醒宇说。

梧州粤剧团成立于1951年,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以潘楚华为代表的梧州粤剧团演员们,曾在广州连演三周《女驸马》,场场爆满。随后,他们数度赴香港、澳门演出,成功打响梧州粤剧品牌。潘楚华也因此享有“广东红线女、广西潘楚华”的美誉。

然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粤剧创作质量和产量双双下滑,传统艺术面临严峻挑战。

如何破局?梧州走“精品化”之路,打响品牌。近年来,梧州市每年排演一部粤剧大戏,聚焦岭南文化、红色文化等本土文化资源,深入挖掘历史、人物和细节,以艺术手法提炼升华,为粤剧精品打开格局。该市先后创排《关冕钧·铁路梦》《抉择》等剧目,多次获得广西“五个一工程”奖、铜鼓奖及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梧州粤剧逐步走出广西,讲好梧州故事、广西故事乃至中国故事。

在打造精品的同时,梧州也注重“走出去”和“引进来”。“哐哐哐……”随着节奏紧凑的开场锣,《九宝莲》《金锁缘》等经典粤剧正式开演。梧州市演艺公司受邀参加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的“粤剧在周末”活动,在深圳戏院连续上演4场梧州特色经典粤剧,用梧州本土元素演绎传奇故事,传唱清雅粤韵。

近年来,梧州粤剧团坚持参加广州的“羊城粤剧节”“粤剧文化广场”等演出,深受当地粤剧票友的欢迎。同时,梧州粤剧团积极到港澳以及东南亚交流演出,进一步提高梧州粤剧文化的影响力。

引进来,扩大梧州粤剧知名度。为提升梧州城市文化影响力,达到“办好一个节,宣传一座城”的效果,梧州市通过举办粤剧节,使粤剧文化深入人心,品牌效应日益显现。目前,梧州市已成功举办4届广西(梧州)粤剧节。值得一提的是,在2017年第三届广西(梧州)粤剧节“梅花绽放 薪火相传”的开幕式上,8名来自广东、广西的梅花奖演员同台演出,如此众多的梅花奖演员齐聚,这在广东的粤剧舞台都没有出现过。

梧州在传承粤剧精髓的同时,融入互联网思维,为传统粤剧注入现代活力。通过“粤剧+互联网”“粤剧+流行音乐”“粤剧+说唱”等跨界融合与创新,该市推出《臻宝赋》《传承》《摘星少年》《六堡清心》等多样化作品,拓宽了粤剧的表现形式。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梧州市演艺有限责任公司提供)

行思八桂

粤韵流芳焕发时代光彩

粤剧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底蕴和深厚的艺术价值。1951年6月,梧州粤剧团正式成立,经过73年的风雨历程,涌现出以潘楚华为代表的多位粤剧领军人物,排演了以《女驸马》为代表的多部粤剧经典,成为粤港澳甚至东南亚颇有影响力的剧团。1992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同意梧州粤剧团在区外或对外演出时可用“广西粤剧团”名称。近年来,梧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党政主要领导主动谋划、推动梧州粤剧的传承与发展。梧州市文广体旅局坚持文化赋能,多措并举,推动梧州粤剧薪火相传,焕发时代光彩。

创排粤剧精品,激发内生动力

梧州推动出台《关于传承发展粤剧文化(艺术)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措施,为梧州粤剧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这些政策不仅明确了粤剧传承与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措施,还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方式,鼓励和支持粤剧院团、艺术家及广大戏曲爱好者积极参与粤剧的传承与创新。

梧州深入挖掘岭南文化、六堡茶文化、红色文化、骑楼文化等本土文化资源,坚持每年排演一部粤剧大戏,达到“以剧养团、以剧养人”的目的,涌现了一批具有梧州特色的精品剧目。粤剧《风雨骑楼》不仅展现了梧州骑楼文化的独特风貌,还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和精湛的表演艺术,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和赞誉。此外,粤剧《抉择》《警魂》等作品也获得了多项国家和自治区大奖,进一步提升了梧州粤剧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推广戏曲艺术,强化宣传教育

为普及粤剧艺术知识、扩大梧州粤剧知名度,梧州坚持开展粤剧进校园、进乡村、进社区活动,通过文艺演出、展览、讲座、教学培训等多种形式,向广大群众讲授梧州本地戏曲艺术知识,传授戏曲基本功和表演技巧。其中粤剧进校园活动是全区最早全覆盖的城市,近三年共开展戏曲三进活动300多场次,惠及群众17万余人次。同时,利用新媒体平台,拓宽粤剧艺术的传播渠道和受众范围。这些活动不仅让广大群众了解了粤剧艺术的魅力,还激发了大家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加强对外交流,提升国际影响力

梧州加强与粤港澳等地区的文化交流与合作,通过举办粤剧节、参加国内外戏曲赛事等方式,展示梧州粤剧的魅力和风采,现已成功举办多届广西(梧州)粤剧节,吸引了众多国内外粤剧艺术家和爱好者的关注和参与。2019年,粤剧《抉择》《风雨骑楼》在国家话剧院演出,是梧州粤剧团自成立以来首次进京演出。粤剧《抉择》参加由中宣部和文旅部举办的第三届全国戏曲(南方片)会演,并作为广西唯一入选剧目参加由中国戏剧家协会举办的第十八届中国戏剧节,体现了梧州粤剧在广西的地位和实力。同时,梧州开展港澳以及东南亚的交流演出,进一步提高梧州粤剧文化的影响力。

培养后继人才,夯实传承基础

梧州通过设立奖学金、提供实习机会等方式,鼓励和支持青年学生投身粤剧艺术事业。采取“传、帮、带”和名师带徒精准施教,让已退居舞台一线的老艺人充分发挥余热,还聘请了欧凯明(广州粤剧院院长、国家一级演员、二度梅花奖获得者)为梧州粤剧团名誉团长,以指导排剧、讲授技艺等方式,不断提高演员的业务水平和从业道德水平。如今,一批批具有专业素养和创新精神的粤剧人才为梧州粤剧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粤剧艺术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

(作者系梧州市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局长)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更多精彩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