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闻网 > 专题 > 焦点 > 市县融媒体中心作品精选 > 热点推荐 > 正文 |
神仙手艺!她用石头“拼贴”出桂林山水! |
2025年07月05日 11:47 来源:桂林市融媒体中心 编辑:曾园棋 |
桂林石画,以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成为文化的生动载体。它以天然卵石为材料,通过精心挑选、绘制、拼贴,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与人文艺术完美结合。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桂林石画代表性传承人、广西工艺美术大师,邓凤竹于1987年开始专注桂林石画的研发、传承、保护工作至今。三十余载光阴,她将冰冷的石头焐成了有温度的文化记忆。 记者走进邓凤竹的工作室,仿佛步入了一个微缩的桂林山水世界——墙上悬挂的石画作品中,漓江的烟波浩渺、阳朔的奇峰异石、江岸的凤尾竹……无不栩栩如生。令人惊叹的是,这些画作并非用颜料绘制,而是由成千上万片天然石材的拼接而成,每一片都保留着大自然赋予的原始纹理与色彩。 邓凤竹的工作室中,桂林山水被创作成石画。 从漓江边拾石到艺术创作 邓凤竹是桂林兴安县白石乡人,从小患有小儿麻痹症,导致腿部残疾,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她对美术的热爱。“我在农村老家长大,印象里小时候各家的庭院都用颜色和形态各异的石头镶嵌装饰。” 少年时期的邓凤竹对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她记忆中村子里的老人会一些石艺装饰的技巧,于是,邓凤竹一有空闲就去找老人们请教,靠着天赋和努力,很快掌握了要领。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在漓江边捡到几块纹路奇特的鹅卵石,发现它们的天然图案竟能拼凑成一幅画。这个发现让她如获至宝,从此踏上了石画创作的艺术之路。"每一块石头都是漓江的馈赠,"邓凤竹说,"它们的颜色、纹理、形状各不相同,但组合起来,却能形成独特的画面。" 被精心挑选过的天然石材。 把桂林山水“拼贴”进石画中 桂林石画创作看似简单,实则考验创作者的耐心与审美。邓凤竹的每一幅作品,都要经历漫长的构思和反复调整。她常常在漓江边一待就是一整天,只为寻找几块颜色、形状契合的石头。 邓凤竹用漓江石作画。 "石头是有灵性的,"她笑着说,"你得读懂它,才能让它成为画的一部分。"漓江石、鸡血玉、各类宝玉石是桂林石画的主要原材,漓江石是漓江河床的鹅卵石,常与砂砾搭配使用,其色泽朴素,虽不如宝石般艳丽通透,却带着独特的水墨韵味。在她的手中,深褐色的石头化作老渔夫的斗笠,青灰色的卵石变成远山的轮廓,白色的碎石拼成江面的波光……邓凤竹的代表作《漓江风光》,用数百块漓江石拼贴出象鼻山下渔翁撑船的生动场景,受到不少民宿、旅游团的追捧,纷纷下单订制;1999年,她参与设计制作的大型石画《八桂欢歌迎归雁》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赠送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回归礼品。 邓凤竹石画作品《八桂欢歌迎归雁》。来源:中国残疾人杂志社 邓凤竹(左)与同事吕蔚珊合力打造桂林石画《漓江风光》。 让非遗走进现代生活 传承之路从来不易,邓凤竹多年来的坚守并非固步自封,她大胆创新,将石画与现代生活相结合。 "非遗不能只活在展示架上,"邓凤竹说,"它得和人们的生活结合起来,才能一直传承下去。" 据了解,她开发出了系列文创产品以及将石画元素融入家居装饰,真正做到了让传统艺术走入寻常百姓家。 近年来,邓凤竹带领团队在桂林多所学校、景区、民宿开设公益课堂,教孩子们用石头创作简单的拼画,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在桂林市残联的帮助下,邓凤竹参与创立的桂林惠仁小石头文化有限公司面向全广西残疾人提供免费就业培训,目前已经帮助六七十名学员就业,有近20名残疾学员留在工作室上班。 惠仁公司残疾人工作场景。 2018年,桂林石画被列入桂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邓凤竹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她的作品多次在全国、全区工艺美术设计大赛中获得金、银、铜、优秀奖。荣誉背后,她更看重的是传承,"我们在年轻人中物色值得托付的新一代手艺传承人,要让这门独特的艺术继续发扬光大。"邓凤竹说道。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更多精彩图集推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