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传媒集团主办

旧村板鸭:让村民收入“飞”起来

趁着这几天天气晴好,临桂县会仙镇旧村的板鸭制作大户白先立加快了自家新楼房的建房进度。

  为扩大制作板鸭场地,今年一开年,白先立就在村口开始建一栋三层的小楼房。去年他总共制作销售了1.7万多只板鸭,除去成本,收入近4万多元。今年春节,白先立决心再建一栋楼房,今年要扩大板鸭制作规模,争取能达3万只以上。

  像白先立一样,村里的群众也都在兴冲冲核算着去年卖板鸭的收入和考虑今年的打算。村民介绍说,去年全村共制作销售板鸭7万多只,收入20多万元,旧村板鸭不但“飞”进寻常百姓家,也“飞”进大城市的超市。

  制作板鸭,让这个小小的村庄成为远近闻名的专业村和富裕村。

  传统小吃赚大钱

  制作板鸭在旧村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一直都是村里每家过年都要制作的传统风味小吃。

  如今全村44户人家,每到过年时节,家家都做板鸭。但过去大部分人家都只把制作板鸭当作过年的传统腊制品,除了自家消费外,偶有剩余,也仅仅是作为馈赠亲友的时令赠品,很少有村民把自家的板鸭拿到市场上去卖,一年的销售量不过几百只。

  作为传统风味小吃,旧村制作的板鸭纯正清香,当地群众很喜欢。制作板鸭的原料鸭,全部选用稻谷喂养至少一年以上的老鸭,这样的鸭子肌肉结实细密,晾晒时不易变形,而且肉质也好。然后把宰杀好的鸭子用传统秘方进行腌制、上板和整形等几十道工序,最后在自然环境中晾晒、风干。

  当地周边村庄的群众每到过年时节都爱到旧村买几只板鸭作为年货,于是旧村板鸭在当地声名鹊起。

  看到很多人都爱到村里买板鸭,一部分头脑灵活的旧村人开始有意识地大批量制作,专门在春节期间作为年货销售。

  随着市场拓展,村民白先发、白先立逐渐脱颖而出,成为村里两个制作销售大户,年销售板鸭超过万只。

  白先发介绍说,随着旧村板鸭名声渐大,其制作销售量一年比一年多。就拿自己来说,他的销售量就芝麻开花节节高,最初每年只制作几百只板鸭,1996年他第一次制作了5000只板鸭,没想到销量很好,还没到春节就没货了;1997年,他加量生产了8000只,还是脱销;去年他制作销售了2万多只,全部卖完后还接到了很多购买板鸭的电话。村里其他人家的情况也差不多,去年全村共制作销售板鸭7万多只。

  村民建起“板鸭楼”

  作为传统小吃,以前村里人只是腌制销售整只鸭身,对于鸭脚、鸭肾等边角料都是直接拿到市场上论斤卖,每只板鸭所得利润很少。

  1991年,村里有一个在饭店当厨师的年轻人偶然听客人说起如果将鸭脚腊起来肯定也好吃。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年轻人过年回家时专门跟村里人说起这事。于是旧村人尝试着把牛肉、鸭肝或鸭肾做馅,放入鸭脚掌心,再用鸭肠将鸭爪包好腌好,两个一串做成鸭脚包。想不到这样腌制出来的鸭脚包不但保留有板鸭的清香,又有点像牛肉巴的韧劲,成为人们下酒的绝好佐料。

  在此基础上,旧村人又开发了腊鸭翅膀、腊鸭下巴、腊胸脯肉,品种渐渐增多。如此一来,原来每制作一只板鸭剩下的边角脚料论斤卖,大概只值一元钱,而现在却能卖到4元左右。旧村板鸭的品种丰富了,每只板鸭的附加值也升高了。

  通过制作板鸭,旧村人逐步走上了富裕之路。去年该村的人均年收入达5100多元,全村一半多人家都建了新房子,一幢幢崭新的“板鸭楼”成为耀眼的亮点。

  分散经营成为制约做大瓶颈

  “如今旧村板鸭的销售虽然非常乐观,但要进一步做大却不容易。”作为村里制作板鸭的领军人物,白先发说,最大的瓶颈就是村民的零散经营和单打独斗。

  旧村虽然是个板鸭专业村,但全村也有一半的人家做板鸭,而且也仅有几户能每年制作销售1万只以上,大部分群众每年仅能制作销售1千多只,甚至几百只,发展很不平衡。

  为了让分散经营的旧村板鸭形成合力,白先发等几个销售大户和村干也曾考虑过统一板鸭的制作和销售,组建一个板鸭协会。

  白先发说,板鸭属于腊制品,制作销售期很短,一般从每年的农历9月中旬开始,到春节也只有两个多月时间。

  旧村板鸭口味好,一个主要原因是因为自然风干,这就要求在晾晒板鸭时非常细心,天气不好时,不但要勤翻动,还要时刻注意观察板鸭肉质颜色的变化。最难的是这些都不能形成统一的制作标准,很大程度是靠经验,因此很难把村民统一组织起来。

  完全凭经验的作坊式生产,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板鸭的销售量。

  对于这一点,村里的另一个板鸭制作销售大户白先立有着切肤之痛,“我去年总共制作销售板鸭1.7万只,其实还有机会做得更大。去年有个客商一次就给我下5000只的订单,但我不敢接,怕做不出。”

  单家独户式的作坊式生产带来的另一个弊端就是村民的销售方式比较单一,市场占有率低。

  已做了几十年板鸭的白崇善老人说,旧村板鸭的销售都是靠老顾客,难以拓展新市场。他50年前就是挑着板鸭到桂林市的大饭店一个一个去卖的,然后通过饭店之间的口碑相传才打开市场。直到现在,很多村民还是沿用这个销售手段,旧村板鸭70%的销售量还是靠桂林市很多饭店的订单和单位的团购。

  “旧村板鸭销售规模上不去,就是不能像其他普通商品一样进入超市。”白先发说。

  为了能让旧村板鸭打入超市销售,白先发从2003年就开始考虑商标问题,但由于专业知识缺乏,直到去年年底他提出的商标申请才得到国家商标总局受理答复,在他成功经验带动下,村里的另外几个生产大户也正在考虑申请商标。

  2005年,白先发在村里第一个花3万多元买回真空包装设备。为了检验包装效果,他在2006年1月17日真空包装了几个板鸭样品,分别在3月份、5月份、8月份拆开食用,最后一个8月15日食用时,板鸭味道没有变。

  他说,按他的手艺,真空包装的板鸭存放3到5个月应该没问题。接着他又印制了包装盒,虽然有点土,却总算迈出了第一步。

  “今年,我的包装肯定会更漂亮,而且会有独立商标,销量一定会有更大增长。”说到今年的板鸭生产,白先发很有信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文章

高清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