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传媒集团主办

[重拾广西文化的自信]潘茨宣:“一代宗师”马君武

反清排满兴共和

  在风景如画的桂林市中心,有一泓碧玉般的澄湖绿水,曰榕杉湖景区。这里曲桥亭榭,茂树繁花,景致宜人。旧时杉湖北岸有补杉楼。清代龙启瑞等“杉湖十子”的桂林诗人常在此赋诗唱和。桂林的“老狗肉”都记得,补杉楼旁旧有白龙池,池畔有座带花园的两层西式楼房,题有联云:“种树如培佳子弟,卜居恰对好湖山。”民国早年,这里曾住过一位著名的恭城人,姓马名君武。斗转星移,杉湖依然毓秀钟灵,榕湖更具诗情画意,然而补杉楼、白龙池都看不到了,那座带花园的两层西式楼房更看不到了,唯有高大的漓江大瀑布饭店前花圃里不太显眼地立着“马君武故居遗址”碑碣,颇令人有点彰然若失。

  马君武是我国著名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著名的近代学者和教育家。1881年出生于广西恭城县,5岁起长期寓居桂林。1898年,马君武进了原台湾巡抚唐景崧办的体用学堂,专攻英文、算学。1900年入广州法国教会所办丕崇书院攻读法文。后来,马君武离开广州投身革命。他曾赴新加坡拜谒康有为,衔命回广西策应唐才常起义。失败后,1901年入上海震旦学院。同年赴日本读书。翌年任梁启超主办的《新民丛报》主要撰稿人。马君武1903年考进了日本京都帝国大学工艺化学系。不久参加了留日学生反清运动,1903年春节。在东京中国留学生新年恳亲会上,马君武登台演讲,公开提出中国的出路在于排除满族专制,恢复汉人主权;得到近千名留学生的拥护。

  1905年7月,孙中山先生在日本东京召开中国同盟会筹备会,马君武被推定为同盟会章程起草人。1905年8月20日,中国同盟会成立,马君武成被选为书记部部长兼广西支部长。又奉孙中山之命担任《民报》主笔。这一时期,他以诗文宣传革命,引起了清朝官吏的注意。1906年,马君武回上海创办中国公学,两江总督端方指名要逮捕他。马君武又匆匆赴德国。1907年入柏林工业大学学冶金。1911年辛亥革命前夕毕业回国,值上海起义,出任《民立报》主笔,呼号革命。他参加创建中华民国,推选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参与起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民国始元,任南京临时政府实业部次长和临时参议院参议员,参与起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3年当选国会参议员。二次革命时回广西谋举事未成。再赴德国入柏林大学研究院四年,获工学博士,是中国留德学生获德国工学博士学位的第一人。1916年回国,次年随孙中山南下广东护法,任中华民国护法军政府交通部部长、非常大总统府秘书长。1921年,孙中山任命马君武为广西省长。随军入桂讨陆。1922年马君武向孙中山辞去广西省长之职。从此潜心科学及教育事业。1928年回广西创办广西大学,任校长。“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坚主抗日。1937年抗战爆发,积极主张抗战,出任最高国防会议参议及第一届国民参政会参政员。

  文采风流谱华章

  马君武精通英、日、德、法等国文字,涉猎专业十分广泛,哲学、文史、工科、农科、理科,无所不包。1906年,他创办中国公学时,学生朱经农就感慨说,“凡是校内功课,没有一门他不能教”。

  马君武读书求学刻苦异常,每日必著述或翻译二千字,不教一日闲过,他一生仅50多年,译著便有《民约论》、《弥勒约翰之说》、《赋税论》、《唯心派钜子黑智儿之学说》、《代数学》、《矿物学》等。当年,他为梁启超的《新民丛报》写了大量哲学论文,谁都没想到作者竟是个化学系学生。

  1903年2月,马君武在《译书汇编》上发表了《社会主义与进化论比较》。在中国最早介绍社会主义,并对马克思真正有全面了解的,除了梁启超,就是马君武了。

  马君武在早年留学日本时即开始翻译生涯。曾编印《新文学》一册,译载歌德、胡德、拜伦诗若干首。被柳亚子誉为:“抗手无时辈,椎轮异昔贤。欧花兼米锦,哀怨杂鲜妍。”1902年他与人在日本创办《翻译世界》,月出一册,共出6册。他精通日语、英语、法语和德语,翻译面很广,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学,都译。《共产党宣言》的纲领部分就是1906年夏由他译成中文登在《民报》上的。编译了《德华字典》等书,并第一个翻译出版了达尔文的《物种原始》,他对德国18、19世纪人文科学的光辉成就十分赞叹,翻译过席勒的《威廉退尔》,介绍过黑格尔的学说,产生了较大影响。

  马君武的文学翻译最著名的是诗歌翻译,这是马君武翻译雨果忆旧的一首情诗:“此是青年有德书,而今重展泪盈裾。/斜风斜雨人增老,青史青山事总虚。/百字题碑记恩爱,十年去国共艰虞。/茫茫天国知何处?人世仓皇一梦如。”他是第一个翻译雨果作品的翻译家。马译诗的特点一是把西方事物尽量地中国化,而又大体不失原意;二是用了中国古诗和民歌中连章半重体的形式。既有中国古体格律诗风格,又较好地表达了原作的风格和韵味。他译的英国诗人拜伦的《哀希腊》、英国诗人胡德的《缝衣歌》、歌德的《米丽容歌》、《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的《阿明临海岸哭女诗》等,传诵一时。马君武是近代与苏曼殊齐名的诗歌翻译家。

  马君武尤其崇拜歌德,是歌德诗的第一个中文译者。《米丽容歌》是歌德最有名的抒情诗之一,以下是马君武这首中国式古体译诗的第一节:“君识此,是何乡?/园亭暗黑橙橘黄。/碧天无翳风微凉,/芍药沉静丛桂香。/君其识此乡?/归欤!归欤!/愿与君,归此山。”

  马君武学的是自然科学,但对文学非常喜爱。著有《马君武诗稿》。其文采风流冠于一时。马君武是南社诗人,他的诗,以鼓吹新学思潮和爱国主义为特色。如《自由》、《从军行》等,《华族祖国歌》宣扬物竞天择思想,号召中华民族“肩枪腰剑”,奋起救亡。《从军行》塑造了一个深明大义的母亲形象,她殷勤教子,鼓励他从军杀敌,保卫祖国。《京都》抒发“欲以一身撼天下”的雄图壮志。《去国辞》写流亡异国前夕的怨愤。在艰难的条件下,马君武不消沉:“祖国前途正辽远,少年发想要雄奇”(《赠虞君》);“誓使华严从地起,莫临沧海患途穷”(《〈变雅楼三十年诗征〉题词》)。

  马君武反对拟古,强调独创。《寄南社同人》诗说:“唐宋元明都不管,自成模范铸诗才。须从旧锦翻新样,勿以今魂托古胎。”他的诗多描写国外风光,又好以西方故实、科学知识和资产阶级哲理入诗,代表了黄遵宪以来作家们吸收新诗料、开拓新诗境的努力。

  醒民救国办教育

  经历了十年宦海沉浮和饱尝了各种艰辛之后,马君武后半生致力于科学教育事业。1924年以后,他全心全意投身于祖国教育事业,以期实现其科技救国、教育救国的理想。马君武将自己的民主思想、科技知识、行政管理经验都融会到所致力的教育事业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

  1924年,马君武受聘担任上海大夏大学首任校长,以自己的博学带动学校形成了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1925年,马君武应北京工业大学师生的五次请求出任该校校长。1930年,应蔡元培之邀,马君武出任上海中国公学校长之职。

  1927年受广西省政府委托,马君武在梧州创办广西大学;1928年被任命为校长。1936年广西大学转移到桂林雁山西林公园与省立广西师范专科学校合并。1939年,省立广西大学经国民政府批准升格为国立广西大学,马君武第三次出任广西大学校长。为了办好广西大学,他废寝忘食、呕心沥血,身体每况愈下,却毫不在意,经常带病坚持工作。1940年秋天,他因胃穿孔医治无效,于8月1日病逝,终年60岁。

  马君武担任的诸多大学校长之职,以在广西大学时间最长,建树最多,最能显示他的办学理念、教育思想及管理才智。作为教育家的马君武与蔡元培并肩,一南一北活跃在改造封建中国的教育体制,极力推广欧洲教育、尤其是欧洲现代高等教育的办学理念的实践中。由于办学有成,马君武在教育界与蔡元培同享盛名,在中国有“北蔡南马”之誉。马君武去世时,周恩来写的挽词是“一代宗师”;朱德、彭德怀的挽词是“教泽在人”。

  怜香惜玉动真情

  马君武的婚姻生活平淡而又多舛。和那年代许多读书人一样,1906年,他娶周氏为妻,后又纳了彭文蟾女士为妾,全由母亲包办。1922年11月,省长任上的马君武奉孙中山命将广西省政府移往梧州,途中船队遭军阀叛军狙击。彭玉蟾女士中弹身亡,令马君武万念俱灰,从此离开政坛。然马君武是位诗人。诗人性格上的最大特点就是感情特别炽烈。他一生中感情上遭遇过一些纠葛就很难免了。

  马君武的初恋发生在19岁。1900年,他刚刚到广州求学。附近外国医院的福音堂里有一位少女天天在那里演讲,阐扬新学,批评时政。少女叫张竹君,口齿伶俐、丰姿绰约,加上思想激进,作风新潮,被人尊称“女梁启超”。年轻的马君武一见钟情,主动接近交往。张竹君对马君武也十分钦佩。不久,马君武便用法文给张竹君写了一封求婚信,倾诉了爱慕与热恋。张竹君感动得直流眼泪,回信详细诉说了自己奉行独身主义,无法接受求爱的苦衷。初涉情海便遭挫折、马君武难以接受此结果,决定离开广州。1901年到了日本。但他仍对张竹君念念不忘。梁启超在日本主办《新民丛报》,请他当撰稿人。马君武立即写了一篇《张竹君传》见报,对张竹君颂扬备至。《新民丛报》发行面很广。张竹君因而名扬海内外。后来,张竹君终身未嫁,致力于女权运动,成了“辛亥女杰”。

  由于写了《张竹君传》等一批深受读者欢迎的文章,马君武的稿子成了《新民丛报》的支柱。但《新民丛报》不仅稿酬少而且经常拖欠。马君武的撰稿积极性大受影响。为了鼓动马君武多撰稿,梁启超请同学罗孝高作秀,用“羽衣女士”署名在《新民丛报》上发表了一些作品。梁启超还加编者按:“羽衣女士,吾粤之顺德人也。才貌双全,中英文造诣俱佳,顷在香港某女塾执教。本报得其惠稿,至为荣幸……”果然引起了马君武的注意,便向罗孝高打听。罗孝高将“羽衣女士”吹得像天仙一样,说她是自己表妹,将来东京留学。马君武可先和她通信,像赠诗张竹君那样,也赠她几首诗。马君武以为艳遇来了,诗兴大发,频频撰写带情诗文译作在《新民丛报》上发表。“羽衣女士”也不断回应。一时间,《新民丛报》热闹非凡,版面上净是马君武与“羽衣女士”互相调情的诗文。如此折腾了几个月,《新民丛报》赚得盆满钵满。马君武知道真相后气愤之极,但除了把罗孝高痛骂一顿外,只能自咽苦果了。    

  马君武多次在海外留学,也产生过异国恋情。他1907年到德国留学,借住在一位德国机械工程师家里。这家人将马君武捧为贵宾。日子一长,热情漂亮的房东小姐爱上了他。26岁的马君武对这位德国姑娘早存好感。于是,他们开始相恋了……辛亥革命爆发后,马君武决定回国。房东小姐死活要马君武将她娶回中国去。马君武却犯难了,因为早在五年前,他在国内就娶了亲,现已有了孩子……

  马君武成名之后,也有过红颜知己。 抗战桂林文化城时,艺名小金凤的桂剧名伶尹曦是位声色艺俱全的当红明星。桂林人将她与马蹄和腐乳并称为“桂林三宝”。那时,欧阳予倩在桂林主持桂剧改革,写了《桃花扇》,《木兰从军》两部新戏,全由小金凤主演。为她捧场的文化人很多,其中最出名的就是时任广西大学校长的马君武。小金凤常陪马校长乘车出游,在各种体面场合出现,令许多官人商贾眼红眼热。马君武还认尹曦做干女儿,有次出差赴南京,专 为她赋《小別》诗一首:“百看不厌古时装,刚健婀娜两擅场。为使梦魂能见你,倚车酣睡过衡阳。”魂牵梦萦之情可谓淋漓尽致了。马君武病逝时,小金风也挽以联云:“抚我若亲生,慈父心肠,大人风度;现身而说法,桃花旧恨,木兰新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文章

高清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