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要形成开放合作的产业优势
北部湾经济区内部各港口城市地理位置毗邻,相互之间自然禀赋和经济发展水平相似,产业结构存在着一定的类同,客观上要求调整和优化区域的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今后,经济区应加强引导扶持,承接产业转移,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不断提高产业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
一要加快工业发展,推进工业化步伐。利用港口优势条件和南海丰富油气资源,建设钦州大型炼油基地,发展原油加工等石化产业;利用适宜种植速生林的优势,建设钦州、铁山港大型林浆纸基地,发展林浆纸一体化产业,形成沿海林浆纸一体化产业群;调整钢铁产品结构,推进钢铁企业联合重组,加快淘汰落后钢铁产能,提高产品附加值;发挥铝资源丰富的优势,发展技术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的铝加工项目,建设南宁铝深加工产业基地;加快科技成果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重点培育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现代中药、节能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发挥海洋资源优势,培育发展海产品深加工、海洋生物制药、海洋化工等海洋产业。
二要承接产业转移,提升产业结构。为了避免产业结构趋同,构造合理化产业结构,应依照科学的产业政策对承接产业转移的地区和产业进行引导,形成协调有序的产业链。根据区域产业结构的梯度性和互补性实施承接产业转移,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发展产业集群,促进区域工业向高水平、宽领域、纵深化方向发展。既要主动承接我国东部发达地区和发达国家及港澳台地区的产业转移,也要主动承接我国中西部地区需要转移到沿海发展的产业,不断扩大区域合作,提高全方位对外开放水平。另外,要借鉴国内外承接产业转移的经验,把园区打造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平台和载体,努力把科技园区和工业园区建设成为承接产业转移、带动经济区工业发展的龙头。
三要加快服务业发展。依托区位优势和深水良港优势,大力发展海洋运输,加快构建沿海和城市保税物流体系,发展国际经济贸易和服务贸易,建设南宁区域性国际现代物流基地。依托边境贸易、边境出口加工,建设边境商贸物流基地和边境综合保税区,培育现代物流企业集团。加强与国内外物流企业合作,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加快电子口岸建设,形成面向东盟、连接西南、通达珠三角的高效便捷低成本物流服务体系。积极引进各类金融机构,大力发展银行、保险、证券、期货、信托等金融业,加快培育金融市场,组建一批新的投融资公司,探索建立产业投资基金,积极发展创业投资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加快中小银行重组和改革步伐,构建南宁区域性金融中心,形成现代化金融服务体系。发展信息服务业,增强邮政电信服务能力,推进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积极发展地理信息、动漫等数字内容产业。立足旅游需求,发挥特色优势,依托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把北部湾经济区培育成为区域性国际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促进中心。
第四,要以开放融合的姿态推进泛北部湾经济合作
打造北部湾增长极,提升北部湾经济区的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有利于进一步推进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前面所说,泛北部湾经济合作是一项大的跨国工程。推进这项跨国工程的实施,需要各国以开放融合、共同发展、互利共赢的姿态逐步推进。
一要建立完善区域战略协调合作机制。去年,论坛已经就成立泛北部湾经济合作的国际组织达成共识。下一步,应着手落实与推进。一方面要构建战略协调机制,联合制定统一的长远规划、战略目标和合作规则,促进区域内要素的合理流动,发挥最佳的整体功能。另一方面,要构建区域合作项目对接机制,形成跨海、跨国、跨市的项目合作与产业链对接的格局。当前可以先行推进区域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譬如,南宁-新加坡现代铁路和高速公路系统项目,是“一轴两翼”合作的重要轴线,可以作为泛北部湾经济合作的重要先导项目。
二要加强泛北部湾区域的贸易合作。近年来,越南、印度尼西亚、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等东盟国家面临经济调整,重化工产品进口需求加大。北部湾经济区应增加对这些国家的重化工产品和机电产品的出口,重点出口具有优势的基础化学产品、石化产品、钢铁、运输设备、农用机械、家电产品。在北部湾经济区建立专门的出口加工区,满足东盟对化肥、建筑工程、家电、塑料制品、金属制品、建筑用金属和非金属材料、摩托车、轻型汽车、电子产品、电子元器件等产品的进口需求。坚持互利共赢原则,扩大进口东盟各国的原材料产品,在北部湾经济区建立原材料加工基地,为内地来投资的加工企业提供服务。
三要以文化融合促进泛北部湾经济合作。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渊源。我国传统文化对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都具有较大的影响,华人在东盟各国人口中占有一定的比重,对传承中国文化与泛北部湾文化的融合作出了贡献。但是各国、各地区之间的政治制度、历史文化等也存在差异,在经济合作中难免会产生因文化差异而带来的不协调。因此,应进一步促进泛北部湾的文化交流,增进融合与发展,提高泛北部湾经济合作的凝聚力。一方面,要树立共赢意识,正确认识和处理发展自身与服务泛北部湾的关系。另一方面,要增进政府、民间的交流与对话,巩固和发展各国、各地区间的传统交往,拓展合作渠道,实现多层次、高水平、宽领域的文化交流与合作。譬如,通过各行各业的会议、展览等促进交流。另外,也可以通过发展文化创意旅游,在旅游中加大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特色文化等宣传力度,促进泛北部湾区域文化的融合,培养文化认同感,让合作共赢的思想引领泛北部湾经济合作的开展。
北部湾经济区发展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赋予北部湾经济区更重要的使命,在努力打造北部湾经济增长极的基础上推进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为中国-东盟的全面合作和繁荣拓展了空间。我们坚信,在不久的将来,北部湾经济区与泛北部湾地区共同发展、中国与东盟国家共同繁荣的局面会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 上一页 |
| 第 [1] [2]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