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闻网-当代生活报记者 苗丽 通讯员 梁克川
“如果不搞‘农家乐’的话,我肯定外出打工了,因为要供孩子读书。”因为搞起了旅游开发,柳州三江侗族自治县丹洲岛上的当地村民改变了“脸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生活。广西近几年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丹洲岛的农民就是发展旅游产业的受益者。
11月21日下午,岛上村民黄明远的妻子和母亲就忙着把家里两层的楼房打扫干净。当晚有20位来自南宁的游客要来入住。第二天清晨,黄明远的妻子和母亲就在厨房忙开了,为入住的游客准备早餐。上午8时许,当游客洗漱完后坐在餐桌旁,便能吃到富有三江侗族特色的早点:油茶、板栗香粽、油锥、米粉、白粥,还有酸辣可口的子姜。早餐过后,游客开始到岛上游玩。黄明远家有30棵柚子树,水田已租出去了,基本上没有什么农活做。黄明远一家的生活是丹洲岛上80多户搞“农家乐”的农户的一个缩影。
丹洲古镇位于三江西南融江江心的丹洲岛上,岛呈狭长形,面积1.6平方公里,四面环水空气清新。环村而过的融江清澈秀丽。这里曾是三江的古县城(怀远县)所在地,具有400多年的历史,至今仍有东门、北门、闽粤会馆、书院、古城墙、古县衙、明清古民居等建筑。近几年,岛上搞起旅游开发。沿着弯曲石板路而建的多是两三层高的小楼,青砖乌瓦,古色古香。岛上不种粮食,各家的院子前后是一个个柚子园。
黄明远说,他家有兄妹四人,他是最小的,哥哥姐姐都在外地工作。家中的老房子1996年被洪水冲垮后,他对老房子进行了重建,建成如今的两层小楼,住着老母亲和他们夫妻三人。2002年村上开始搞“农家乐”,他就用自家的两层小楼搞起了农家旅馆。搞这个旅馆他陆续投入了10多万元,如今农家旅馆安装了空调,房价由15元/床涨至30元/床。屋前屋后种的柚子刚熟时,就被前来旅游的游客预订一光。游客入园采摘,价格还比市场上的翻倍。
黄明远笑着说,搞旅游比外出打工强多了。以前打工一年也攒不了几个钱,现在办农家旅馆,自己有时间在家,又重新捡起了盆景种植、奇石收藏等爱好。他在自家后楼专门设置了一间展览室,展示他的奇石。不少客人喜欢他的奇石和盆景,成为他家另一个收入来源。
目前他们家的旅馆一张床30元/人,一桌团餐收入两三百元,按照这个周末黄明远家接待的游客量,记者粗算了一下,黄明远家的收入至少有4000元,纯收入2500元左右。岛上另一家农家旅馆“绿园客居”的老板娘说,搞旅游一年的收入有两三万元。
三江侗族自治县丹洲生态古迹农家旅游有限责任公司的尹会功董事长(也是村长)告诉记者,丹洲共有235户侗族、瑶族、壮族、汉族居民,人口1000多,少数民族占了40%。岛上人多地少,每人才半亩水田(包括柚子树地),有5亩山地种杉树。2002年当地开始搞“农家乐”,2005年成立了三江侗族自治县丹洲生态古迹农家旅游有限责任公司。235户村民自愿成为股东,如今旅游公司每年赚三四十万元。旅游公司赚的钱用来对村里的古迹进行维修;帮每个村民购买医疗保险等。每家每户每年还可以享受到一定的分红。
尹会功还告诉记者,目前岛上235户人家中,有80多户办有农家旅馆。村里自酿的酒有重阳酒、糯米酒、杨梅酒、葡萄酒,生产酒的农户由原来的1户增加到了3户。岛上还有专门经营油锥、粽子等旅游食品的农户。江上摆渡船由原来的2条增加到了现在的6条。整个村的村民年收入达100多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