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闻网记者 杨清
编者按:十六大以来的6年多时间里,企业产值和销售收入从2亿多元迅速增加到25亿元,同比增长10倍以上,各种产品的生产能力从50多万吨扩大到220多万吨,同比增长4倍以上,广西化肥化工行业的领军企业——柳州化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近几年取得了辉煌业绩。最近,中央、自治区领导先后到柳化视察指导工作,对企业的发展给予高度评价:老企业能够发展得这么好,十分不容易,其经验对广西改造传统优势行业、实现产业升级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此,本报今起从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创建“四好”领导班子加快企业发展、发展绿色化工推动循环经济等不同的侧面对柳化进行系列报道,以资借鉴。
在柳州化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采访,紧张忙碌的工人让人感到国际金融危机对这家老牌国有企业的影响似乎有限。今年上半年,柳化生产化肥等各类产品100多万吨,同比增长21%,产销率在95%以上,尿素等产品产量也创下建厂40多年来的历史最高纪录。
化肥行业是我国的弱势行业,就是在较发达国家也需要政府的扶持才能生存下去。然而,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柳化不停产、不减员、不降薪,不让一名员工因为金融危机而下岗,相反,还增加了就业岗位,新招大中专毕业生和下岗工人600多名。
作为以生产化肥产品为主的国有企业,柳化在金融危机和激烈市场竞争双重夹击下,何以能保持稳健的上升发展势头?
未雨绸缪谋发展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柳化应对危机,或许更早于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之前,柳化领导始终保持着加快企业发展的紧迫感和危机感,始终立足于早预见、早应对、早发展。
早在2008年年初,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各行各业生产一片红火的时候,柳化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廖能成却感受到了“危机”:他多次对员工强调,面对新形势,煤化工行业和氮肥工业可以说是机遇和困难同在。一方面,“十一五”期间,国内氮肥市场仍然是供大于求,谁发展得快,谁就站稳脚跟,就能取得市场主导权和话语权,谁原地踏步,谁就会被淘汰;另一方面,化肥化工产业的市场化、国际化进程正在加快,国家放开化肥价格,取消化肥生产和流通环节的优惠政策,对农民实行直补,这对企业发展来说,更是一种挑战。
柳化领导班子开始思考和谋划柳化下一步发展方向。
柳化决策者认识到,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科技的发展,对煤化工相关产业链综合开发利用已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以高科技、高环保、高附加值为特征的下游产品已成为煤化工发展的必然趋势。
廖能成对记者说,能源替代产业已成为煤化工发展趋势,成本已成为各企业竞争的焦点,产品结构日趋多元化,产业趋向集群化。煤气化技术已成为煤化工产业发展的核心所在,和发展的主要方向,将极大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
基于这种“不进则退,加快发展”的危机感和未雨绸缪的远虑,早在几年前,柳化领导层果断决策,投资10多亿元,从荷兰引进壳牌公司当前最先进的粉煤加压气化技术开展清洁生产技改工程,经过几年的攻关改造一次投产成功。该项目投产,柳化不仅可以使用低价劣质的原料煤,碳的转化率高达99%,使煤的利用率得到大幅度提高,极大增强了柳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每年增加效益超亿元。
今年上半年,当深受金融危机冲击的各国企业正苦苦寻求破解危机的利器之时,柳化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壳牌粉煤加压气化清洁生产技改工程已经投产两年,项目不仅实现长周期稳定生产,连续生产运行3个多月,而且产量创下了最高纪录,为企业成功应对金融危机提供了重要保障。
在崭新的巨大的煤气化装置前,柳化股份公司总裁覃永强告诉记者,今年这套设备稳定运行,意味着柳化人已掌握并发展了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煤气化核心技术,向新型工业化和清洁生产方向迈出了新的步伐。
| 下一页 |
| 第 [1] [2] [3]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