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传媒集团主办

“零距离”体验“零关税” 自贸区相关政策解读

 广西新闻网记者 李建超

    博览会效应之自贸区篇

  在第六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上,“中国-东盟自贸区”成了与会嘉宾与老百姓嘴中的热点词汇。到底什么是中国-东盟自贸区?自贸区建成后,又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好处呢?近日,记者采访了多位专家和商户,对2010年1月1日即将建成的中国-东盟自贸区的相关政策进行解读。

  农产品最先“尝甜头”

  关键词:降税

  代表事件:2004年,中国与东盟实施“早期收获计划”,开始对500多种农产品降税

  王建民是在广西凭祥市浦寨边贸点从事边贸生意的水果批发商。他从1993年起就开始从事各种货物贸易,那时大多是以物换物,水果、铁制品等很多东西都拿去交换。到了2001年,他专心做起了水果生意,但长期以来都是小打小闹。到了2004年,他突然听说,中国要与东盟建立一个自由贸易区,实行一个“早期收获计划”,对水果等农产品开始降税。这一消息,让他对出口水果贸易有了更多信心。

  “近两年,我们出口到东盟国家的水果已经是零关税,每天的贸易量比原来大了很多。”王建民说,以前他每天的成交量只有几吨,现在每天要从陕西、河北、河南运进十几吨苹果、梨、柑桔等水果,出口到越南等东盟国家。

  广西社会科学院院长吕余生说,自贸区实际上就是两个或多个经济体,在WTO承诺的基础上,相互逐步取消大多数产品的关税和非关税措施,开放服务业和投资市场,实现贸易、投资的全面自由化。简单的理解就是在外国做生意就像在国内做生意一样,还可以享受一些特有的优惠政策。

  “自贸区是实行内松外紧的政策,也就是说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后,双边建立优于WTO的优惠政策,而对区域外的国家则按WTO的原则进行,不能享受自贸区优惠政策。”广西民族大学商学院教授高歌说。

  逐步取消关税,是解决贸易壁垒的第一步。2004年1月1日,尽管当时我国与东盟还没有就全部货物的降税安排达成协议,但双方决定选择一些共同感兴趣、互补性强的产品,提前进行降税。“早期收获计划”便是在中国-东盟自贸区框架下最先实施的降税计划,对500多种农产品先行降税。

  高歌说,“早期收获计划”实施后,中国和东盟的贸易额有了明显增加。2003年,双方的贸易额不到800亿美元,而2005年的目标是实现贸易额1000亿美元。实行“早期收获计划”后,这个目标提前一年就实现了。广西针对东盟的水果市场,大力发展柑橘、葡萄等具有优势的温带水果品种,深受东盟国家欢迎。广西柑橘往东盟的出口量以每年30万吨的数量增长。同时,广西人也吃到了更便宜的泰国榴莲、山竹以及越南火龙果、香蕉、龙眼等水果。

 下一页
第 [1] [2] [3]  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文章

高清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