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工业:从“短腿”到“主导”
——访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束华
广西新闻网 记者莫艳萍
从“短腿”到“主导”,10年间,广西工业终于实现了角色转变。
1月6日,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束华接受采访时说,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10年间,广西工业增加值由2000年的619.8亿元增加到2627.4亿元,增长3.24倍,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30.2%上升到36.6%;工业化率由2000年的1.15提高到1.81;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2008年超过50%达到50.7%,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工业主导地位基本确立,工业投入、优势产业、产业布局、企业实力、园区经济、工业节能均有上佳业绩。
工业投入大幅增长。仅2000至2008年9年间工业固定资产累计完成投资就达5080亿元,远远超过1950年至1999年1295亿元的累计投资;工业更新改造投资也由2000年的80.2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1500亿元,有力促进了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优化升级,钢铁“连铸连轧”技术、化工采用新技术实现“三无”排放、有色金属采用新工艺提高“四率”等得到广泛应用,机械行业骨干企业工艺装备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医药行业青蒿素抗疟疾制剂、红霉素发酵等技术在国内领先。水泥行业新型干法窑外分解、制糖行业的卧式和立式连续煮糖罐等先进装备和技术得到了普遍推广运用。
优势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08年全区13个工业产业大类有冶金、汽车、电力、有色金属、食品、石化等8个产业年产值超300亿元,广西的发电量、机制糖、钢材、汽车、水泥、有色金属等主要工业品产量也实现大幅增长,全区主要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高,机制糖达到63%,微型汽车达47%,柴油内燃机达15.7%。
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全区“干”字型工业格局初见雏型,初步形成了北海-钦州-防城港-崇左沿海沿边横向工业经济带、梧州-贺州-玉林-贵港-河池-百色东西横向工业经济带和南宁-来宾-柳州-桂林南北纵向工业经济带。柳州制造业、沿海重化工业、百色铝工业、崇左和来宾糖业、梧州和玉林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等工业基地初具规模。
企业实力明显增强。2008年全区中小企业已超过119万家,规模以上企业达到4739家。年主营业务收入超30亿元的强优工业企业共有22家,涌现出柳钢集团、广西电网公司、上汽通用五菱、玉柴集团、广西投资集团和柳工集团等一批经营有活力、竞争有实力、发展有潜力的年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元的大型工业企业。2008年,全区共有中国驰名商标17个,中国名牌产品也由2002年的1个增加到2008年的16个。
园区经济快速发展。37个工业园区工业总产值由2003年的392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2170亿元,年均增长40.8%;工业增加值由2003年的110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651亿元,年均增长42.7%左右;税收收入由2003年的26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112亿元,年均增长33.9%。2008年,产值超50亿元的园区有13个,产值超100亿元的园区有7个。汽车零部件、铝型材加工、电子、服装、茧丝绸等一批专业化园区快速崛起,新的经济增长平台逐步形成。
工业节能取得明显成效。一批小铁合金、小钢铁、小水泥、小化肥、小造纸等落后产能加快淘汰,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大幅降低,资源综合利用率明显提高。全区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由2005年的3.19吨标煤下降到2008年的2.335吨标煤,年均下降8.24%;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下降到235立方米;资源综合利用率提高到61.6%。
束华说,回顾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广西工业发展的历程,主要有4个方面经验值得总结。一是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推动工业大发展,如以亚热带农林资源、矿产资源和水资源为基础,大力发展了以制糖为主的食品产业、有色金属产业、林产林化、医药、建材等产业,现均已成为广西工业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坚持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推进工业大发展,着力培植经营有活力、竞争有实力、发展有潜力的企业迅速发展壮大,着力培植优势产业、特色经济,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三是坚持推进自主创新,不断增强工业竞争力,以装备、工艺更新改造和产业、产品、技术升级为重点,突出抓好重大项目建设、加大工业投入、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促进重点地区、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长足发展,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四是坚持转变工业发展方式,推动工业可持续发展。突出企业节能降耗、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从根本上改变高耗能、高排放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走一条资源节约型、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道路。
束华表示,2010年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新10年的开始,也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如期建成的第一年,同时,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这都为广西工业实现腾飞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继续深化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上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努力实现“工业兴桂”这一宏伟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