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传媒集团主办

[原创]自贸区建成 中国民间资本可放心“走”东盟

广西新闻网记者 李海林

  “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后,做为一名普通老百姓,想往东盟投资、做贸易,如何操作呢?”近期,网络论坛上经常传出这样的声音。

  2010年1月7-8日,在南宁举办的中国-东盟自贸区论坛上,除了各国代表纷纷对自贸区区域市场的合作表示十足的信心外,还传递这样一个信息:中国与东盟间的货物关税已降到很低水平,在此新形势下,中国的民间资本可放心“走”东盟。

  民间资本如何能“放心”?又是怎样去“走”东盟呢?中国和东盟间签署的一系列合作协议已经为资本的流动提供了保障,而中国政府已经为企业“走出去”做好铺垫,国家多个部委已经开通了“走”东盟的“绿色通道”。

    一系列经贸合作协议是“走”东盟的“保护伞”

  2002年11月4日,中国与东盟签署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决定在2010年建成中国-东盟自贸区,并正式启动了自贸区建设的进程。 2004年1月1日,自贸区的先期成果——“早期收获计划”顺利实施。 2004年11月,双方签署自贸区《货物贸易协议》,并于2005年7月开始相互实施全面降税。 2007年1月,双方又签署了自贸区《服务贸易协议》,已于当年7月顺利实施。2009年8月,双方签署了《投资协议》,中国-东盟自贸区将在2010年全面建成。

  有了上述这一系列的协议,中国民间资本“走”东盟就有了“保护伞”,一切商务活动都依据这些协议。

  根据自贸区货物贸易协议的规定,今年1月1日起中国与东盟6个老成员的90%以上的产品实现了零关税,中国对东盟的平均关税已经从9.8%降到了0.1%,东盟6个老成员对中国的平均关税也从12.8%降到了今天的0.6%。到2015年,中国与东盟四个新成员之间的贸易自由化也将达到同样的水平。此外,根据双方达成的《服务贸易协议》和《投资协议》,双方的服务业也将进一步的开放,投资环境将大大的改善,这些都为双方的企业提供了便利,并且带来了无限的商机。

    区域贸易便利化使“走”东盟搭上直通车

  区域贸易便利化是海关通关效率的体现,提高通关效率使民间资本更热衷于“走”东盟。 在第六届中国-东盟博览会期间,中国海关总署与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成功联合举办了推动贸易便利化的“海关与商界合作”的主题论坛,来自中国和东盟国家的海关和商界代表围绕贸易便利化主题进行了深入的对话,达成了广泛的共识,一致通过了《中国-东盟贸易便利化南宁倡议》。

  中国海关总署副署长李克农在发表演讲时指出,南宁倡议的全面落实,将进一步便利本地区内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推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水平的不断提升。他认为,发展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将有利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贸易发展,也必将成为自贸区合作的热点。中国与东盟互为合作伙伴,进一步加快发展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优化中国和东盟之间的贸易方式,建立便捷高效的贸易通道,有利于提高贸易水平,有利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 

    基础设施逐渐完善 为“走”东盟提供高效物流保障

  不是有了自贸区的政策,有了贸易的便利化政策,贸易就能做起来了,还必须要有便捷的物流技术、物流条件做支撑,才能使自贸区的贸易便利化政策变成现实的贸易形成。如今,连接中国与东盟的港口、机场等海关的基础设施逐渐完善,为“走”东盟提供高效物流保障。

  在中国-东盟自贸区论坛上,中国交通运输部规划司司长孙国庆介绍,在海运领域,中国和东盟双方已经举行了第五次中国-东盟海事磋商机制会议和两次中国-东盟海运会谈,就海运正式协调,海运制定协定,进行了有效的沟通和协商。

  孙国庆说,2010年将举行中国-东盟交通战略工作组第一次会议,中国将会同有关部门,优先实施项目,并考虑利用总规模为100亿美元的中国-东盟投资合作基金和150亿美元的信贷资金,启动项目的实施,中方将积极改善与越南、老挝等国的对接口岸的交通设施,为便利交通提供软硬件条件,同时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国际运输经营模式,打造多个跨国物流体系,降低物流成本。

 下一页
第 [1] [2] [3]  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文章

高清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