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见:农村教育评价应扭转“升学观”
读不了大学还可以读职校,教育对于劳动者的素质提高是非常重要的。但委员们发现,虽然近年来我区中职教育规模增速加快,但增长不稳定,而且教育规模始终小于普通高中教育规模,距离中职教育规模超过普通高中教育规模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
来自梧州的委员吕满笑说,根据有关数据,历年来广西农村初中毕业生能够升入高中的比率只有20%左右,剩下的学生要么回乡务农,要么进城务工成为新农民工。但是时下农村初中仍是和城市初中一样,沿袭传统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基本没有考虑这80%左右不能升学者的出路。再加上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使得农村初中出现了一种越来越普遍的现象——越往高年级辍学学生越多。
民盟的提案中也指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农村教育评价制度的偏颇——普通高中的任务就是向大学输送人才,因而评价只看升学率。根据一项对大新县100名农村学生毕业流向的调查,有30%的学生继续接受高一级教育,有68%的学生在珠三角等发达地区就业,仅有2%的学生重返农村,并且还有随时外出务工的可能。在这种观念主导下,成绩一般的农村学生,在完成义务教育后求学欲望并不强烈。
另外,由于高中以后的教育成本几乎全部都由学生负担,因此也会出现贫困生放弃升学的情况。
建议:放弃“跳农门”观 加强职业教育
读书的意义并不仅仅是为了“跳农门”。委员们在提案中纷纷呼吁,农村教育应注重“技能教育”,扩大中职招生——尤其是农林类专业招生势在必行。
民盟广西区委提交了几份提案来为调整农村教育结构出谋划策。如:
——优先发展面向农村的中职教育,围绕农林牧渔等地方主打产业来设置专业和课程。
——对农村初中进行教育改革,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当允许农村初中生实行自愿分流,分流后对没有升高中倾向的学生集中进行多形式职业技术培训,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技术和劳动技能,初中毕业后可选择直接就业。
——对于农业、林业、水产等特定专业的中职生,应当给予后续资助,即继续给予第三年生活费资助,引导学生自觉选择就读这类专业。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促使乡镇职校真正成为农村职业教育的中坚力量。
吕满笑委员也在提案中建议,对农村初三不准备升学的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意愿提供分流教育,即农村初中与城市职中联办职业教育培训。农村初中可作为市区职中的分校,让他们学习一年的专业技术和实践技能,学生毕业时由联办学校发给相当初中学历的毕业证书并推荐就业。
| 上一页 |
| 第 [1] [2]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