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闻网记者 甘宁
在当前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背景下,一种观念悄悄在乡村蔓延——大学生毕业就失业,让孩子升学不如去打工。这种新“读书无用论”的蔓延势头让众多有识之士感到担忧。在自治区政协十届三次会议上,多名政协委员或单独、或集体向大会提交提案,呼吁农村教育转变观念,转变结构。
根源:教育收益难以满足期望值
“农村传统的教育观念根深蒂固,农民送孩子上学,就是要求得到现实的利益。”民盟广西区委在一份集体提案中,深刻剖析了新“读书无用论”产生的原因:如今高等教育日趋大众化,在面临就业难的情况下,社会已经无法满足农村家庭对教育回报的期望值。
而广西毗邻珠三角,那里对劳动力的需求有很大市场,这也在无形中造成了“升学不如打工”的诱惑,导致一些农村青少年接受完义务教育就不再继续求学。
在这份名为《关于优化广西农村中小学教育阶段教育结构的提案》中,民盟广西区委列举了一串从广西教育年鉴、统计年鉴中找到的数据:2006~2008年,我区初中毕业生升学率分别为69.79%、67.92%、69.58%,这意味着每年有三成以上学生没有继续读书。这还是全区平均水平,未能升学的基本上是农村学生,因此农村的升学率必然比以上数据低得多。
提案举例说,武宣、容县、大新等县2006年初中毕业升学率均低于30%,最低的武宣县仅为22.24%,即使近3年大幅度提高也难以超过50%。而这也只是全县平均数,农村初中毕业生的升学率估计要低得多,边远地区或山区的升学率就更低。
调查:部分农家子弟认为“读书有风险”
记者采访了几名农家子弟,部分人认为“读书无用”观念在农村确实有一定市场。武鸣双桥乡的小陆就以自己为例,说:“我2002年考上区内一所大学,是家族第一个大学生,全家都很自豪。但2006年毕业时遭遇就业难,只谋到了一份月薪1500元左右的网管工作。虽然现在涨到2000多元,但我的几个本家兄弟初中毕业就出去打工,薪水也差不多这个数。”小陆说,以前亲戚都叫弟妹向他学习,而如今小辈们都对学习成绩无所谓,“反正读完初中就能去挣钱”,他这个秀才倒成了反面教材。
在记者走访过的都安高中,集中了许多家庭较为贫困的农家子弟,他们几乎都奔着“211”重点大学来填报志愿。“今年上不了就复读,我不愿报二本。”一名高三学生认为,像她这样没背景的农家孩子,只有读重点大学才能改变她的人生,如果选一般的学校,很难找高薪工作,“学费的本钱都还不起”。
“上大学就要当干部,当白领。我们村的观念就是这样的。”小陆说,问题是现在大学毕业有不少收入一般的,甚至有极低收入的。很多家庭就觉得教育投资风险比较大,不如早点去打工实在。小陆所在村有个家庭,为了“跳农门”,家长花了很多钱送孩子去读大专,毕业后找了一份技术员工作,虽然薪水不高,但户口总算留在市里了。没想到,几年后村里有老板来承包,分红按户口算,他就没有份了,“现在他在市里买不起房,乡下的兄弟却都盖了新楼,这种例子还是很影响农村的观念的”。
| 下一页 |
| 第 [1] [2]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