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传媒集团主办

溶江"首创"创出"幸福果" 果园里摸索出国家专利

广西新闻网记者 陈尤英

一位种植葡萄的农民,让河北女大学生小宋一见倾心,并甘心放弃所学的医学专业,留在山上做“葡萄仙子”。这件新鲜事就发生在有“南方吐鲁番”之称的兴安县溶江镇。

“依靠科技创新发展现代农业,做这样的新型农民不累也不苦,而且很值得骄傲。”与大多直爽开朗的北方女孩一样,小宋快人快语。金秋十月,在馨荣现代农业示范园,一排排整齐的葡萄架排列在绵延起伏的山坡上,很是壮观。这就是小宋与丈夫黄能涛创业的地方。2006年,黄能涛大胆引进资金,投资300多万元,建立面积达500亩的葡萄基地,种植了红提等8个品种的欧亚系列葡萄,引领溶江“葡萄上山”并向集约化发展。

在这里,随处可见创新的身影:采用滴灌技术,节水省工;立式棚架改成水平棚架,葡萄均能享受到“顶端优势”,品质均匀,口感更好。黄能涛还摸索出“独门绝技”:将棚架全封闭,通过温度调节等手段控制葡萄的成熟期,打好时间差,卖出好价钱。

小宋说:“有拼劲、敢于创新,我看中的就是他身上的这种精神。”

“没有溶江‘首创精神’,就没有溶江葡萄产业发展的今天。”该镇分管农业的副镇长邓永忠告诉记者,上世纪八十年代,首先从北京农科所用编织袋带着巨峰葡萄苗到南方去试种的,其中就有溶江的农民。他们拉开了葡萄南下的序幕。在种植中,他们不断摸索、不断总结、不断创新。为防止鸟和虫子飞来吃葡萄,他们就用纸给葡萄蒙上,随后发现套袋还能规避病虫害,这一意外的收获让套袋栽培成为时尚。首创葡萄避雨栽培,首先使用水泥棚架,首次在桂北试验成功葡萄二熟,首试“葡萄上山”——一项项“首创”,推动着溶江葡萄不断发展、壮大。

“我就尝到了创新的甜头!”葡萄种植大户唐荣兵喜滋滋地说。种植了近20年葡萄的他,发现竹木结构的棚架不到两年就要换,费钱又费力。通过试验,他推出了全钢丝结构避雨棚,这样不但棚架更加稳固、使用寿命延长到20年,还为生产节省一笔不菲的费用。2009年,他的这项发明还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老唐提供的避雨棚在全镇迅速推广开来,他自己也小赚了一笔。今年,他又拿着种葡萄赚的钱,投资近百万元,在百色市田阳县租100亩地发展葡萄产业。他想凭借自己掌握的成熟的技术,通过示范,带动老区群众走上种植葡萄致富路。

 下一页
第 [1] [2]  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0
0
0
0
0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文章

高清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