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传媒集团主办

岑溪市多模式建设新农村 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画卷

  亮点到亮线 美景成一片

  在岑溪,大坡村和圣表村只是该市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缩影。该市坚持“点、线、面”互动,点上抓示范,线上有特色,面上打基础,不断扩大新农村建设试点辐射效应和覆盖范围。如今,该市新农村形成了从“亮点”到“亮线”,从“亮线”到“亮片”集群发展的局面。

  “特色产业型、生态休闲型、集镇建设型、工业主导型、灾后重建型、风貌改造型、移民扶贫型。”市委书记陈国禄对岑溪新农村的建设模式如数家珍。生态休闲型及风貌改造型新村,主要是通过立面改造和生态环境建设来改变村容村貌;而工业主导型则是通过工业引导为主建设新农村;集镇建设型则是将村子打造得像集镇一般,让村民在市场上交易,从而繁荣农村集贸市场;灾后重建型新村,则是将因灾受损的村庄打造为宜居、舒适、优雅的新农村……在投资1200多万元、正在建设的灾后重建型新村——南渡镇社垌新村建设点上,工人们正在描绘这样一幅画卷:青山绿水间,造型独特而又风格统一的楼房林立,凉亭、球场等公益设施与大自然的景观融为一体,互相辉映。该村在明年春节前将竣工让灾民全部入住。“我们在村头还引来一家投资300多万元的竹藤纺织厂,让灾民在家门口就能就业。”随行的南渡镇负责人介绍。

  2007年以来,岑溪累计投入2.71亿元,完成97个村庄改厕2.03万座,完成通村公路464公里,22万农民得到实惠。“防止把新农村建设等同于新村镇建设,不搞超前消费和过度建设。”市长覃颂说,该市主要做好人力、资金、资源、技术、项目整合文章。一是注重人力资源整合。2009-2010年,岑溪市领导挂点,市直单位驻点,14个驻镇工作队共571名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和282名党建特派员参与新农村建设工作。二是注重资金整合。2009年以来,积极探索整合水利、林业、移民、交通、扶贫、农业综合开发等涉农资金2.71亿元。三是注重资源整合。整合产业特色,打造产业新村。如糯垌镇新塘村结合软枝油茶繁育基地落户该村,发展种植软枝油茶300多亩。四是注重技术整合。安排相应的专业人员对产业发展进行全程技术服务。筋竹镇大力发展砂糖桔产业,该市专门安排水果局副局长作为镇新农村建设工作队长提供技术服务。

  牵住“牛鼻子” 注入新活力

  产业支撑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着力点。岑溪紧紧牵住砂糖桔、软枝油茶、古典三黄鸡、生猪等四大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牛鼻子”,积极培育龙头企业,采取“基地+农户+协会+企业”的经营模式,不断壮大农业特色产业,并以此引领农民增收,使全市新农村建设走上了“建新村、兴新业”的科学发展之路。

  砂糖桔富了筋竹镇黄陵村。目前,黄陵村砂糖桔种植面积达7500多亩,其中挂果面积5000多亩,该村90%的农户依靠种植砂糖桔住上了楼房。村里不仅成立了砂糖桔专业合作社,村里老板还在筋竹街上投资建成了砂糖桔专业市场。

  大业镇古万村的村民们日子越过越殷实,岑溪市大业陶瓷集中区的入驻,让该村村民的腰包渐渐鼓了起来。目前,古万村确立了以招商引资为重点,兼顾种养和劳务输出的发展思路,先后有上元火机、东洋火机、联盛木业、新建球陶瓷、新动力陶瓷等企业入驻投产。其中,仅新建球陶瓷、新动力陶瓷、建业陶瓷原料有限公司这3家企业的投资规模就达8.3亿元之多!这些项目的引进,使不少当地农民成为企业工人,极大地推动古万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岑溪大力扶持特色优势产业,实现‘新村有新业,新业有新人’。”岑溪市委常委、副市长、新农村建设工作队队长周长海说,正是由于这些产业的支撑,岑溪新农村建设才能如此快速推进。

上一页   下一页
第 [1] [2] [3]  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文章

高清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