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建设以产业为支撑
“十一五”期间,广西县域经济成绩斐然,88个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区经济总量份额由65.5%提高到66%左右,县域财政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涌现出一批经济增长快、财政实力强、优势产业突出、居民收入较快增长的经济强县,全区有10个县市进入2010年度西部经济百强县。
在此基础上,“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培育发展经济强县,推进扩权强县改革,发挥县域比较优势,以县城和重点镇为依托,以工业集中区为载体,以农产品加工、特色资源开发和承接产业转移为重点,加快发展与大中城市、大企业配套协作的产业集群,积极培育特色支柱产业,打造一批工业强县。
对此,代表委员们纷纷建言献策。“产业是城镇化的灵魂,很多城镇都是在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推进城镇化建设离不开产业支撑。”李宁波代表建议,加大县域产业发展扶持力度,促进农村工业向城镇工业园区集中、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农户集中,加速城镇化进程。
莫兆钦代表表示,在城镇化进程中,民营资本的力量不可小觑。民营资本虽不能与巨额政府投资相提并论,但民营资本投资一旦撬动,不但可以增强经济增长的自主动力,扶持发展地方特色的民营企业,还可以在解决农民工、城镇失业下岗人员再就业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庞富英委员紧接话茬,“目前,民营中小企业在成长中常常遭遇资金、土地等诸多困扰,希望各部门能在政策、土地、融资方面多给予支持,使民营中小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为城镇化建设多做贡献。”
让城乡百姓共享幸福生活
“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强和改进人口管理,根据实际情况放宽外来人口落户条件;优先解决举家迁徙农民工以及新生代农民工的落户问题;加快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子女就学等制度,改善公共服务,保障农民工平等就业、劳动报酬、职业安全等基本权益。
对此,唐成良代表深有感触地说:“农民工进城,享受和市民同等的待遇,考验着地方财政和城市公共服务的能力。规划纲要草案中多次提到农民工,我们读出了温暖,也看到了自治区党委、政府正在努力破解新生代农民工在教育、就业、住房、社保等方面的现实困境,让他们真正融入城市安居乐业。”
“十一五”期间,广西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完善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制度,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据统计,全区各级财政在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文化等民生领域的投入累计达到3305.15亿元,是“十五”的3.61倍,年均增长32.8%。
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来自基层的周桂英代表深切地感受到了城乡的变化。她激动地说:“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广西筹措资金300亿元以上,实施医疗卫生保障惠民、社会保障惠民、安居惠民、教育惠民、文化惠农、生态惠民、强农惠农补贴、强基惠农、农村饮水安全解困、水库移民新村建设等10项为民办实事工程,我要把这一喜讯带回基层,告诉父老乡亲!”
| 上一页 |
| 第 [1] [2]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