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粮双增感党恩
—— 喜看党的强农惠农政策
助推广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广西新闻网记者 覃宇扬 袁 琳 周 映 通讯员 张 雷
这是一组鼓舞人心的数据——
2010年,广西粮食单产连续4年创新高,糖料蔗、蚕茧、木薯、速丰林、奶水牛等农产品产量连续多年稳居全国第一,优质稻、蔬菜、水果、中药材等产量排全国前列,形成了畜牧水产、林业等一批千亿元产业。
2010年,广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2600多亿元,农业增加值达到1590多亿元,实现了农业经济总量在“十一五”期间的两大突破。
2010年,广西农民人均纯收入4543元,同比增加563元,是改革开放以来增加额最多的一年。
令人瞩目的数据背后,是自治区党委、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全面落实中央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使全区农业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特色优势产业迅猛崛起,农业基础保障能力全面提升。“十一五”的5年,成为了我区农村经济发展速度较快、效益最好的5年。
稳粮食 增收入
“种粮政府给补贴,农民脸上红霞飞,大家买酒来祝贺,对着政府举金杯。”谈到粮食生产,连续三年被评为“全国种粮大户标兵”的平南县农民梁天银高兴得合不拢嘴。
近年来,中央陆续出台各种惠农政策:对种粮实行直接补贴,并实行订单粮食收购制度和价外补贴、良种补贴和大中型农机具购机补贴。这些都深深吸引着梁天银。乘着党的惠农政策东风,他大胆承包村里弃耕丢荒的水田,把土地集中起来搞集约化经营,面积一年比一年大,从2004年的80多亩扩大到2010年的1270亩,他也成为广西有名的水稻种植大户。去年,梁天银生产粮食1143吨,纯收入接近130万元。“这多亏了县里推进土地流转化和服务社会化。”梁天银感激地说,“农技人员与种粮大户一对一的指导,光测土配方施肥一项,每亩就节本增收80多元;还有种植超级稻,亩产又比常规稻增产100多公斤,这一项项加起来,亩产值就将近翻一番!”
根据自治区农业厅提供的一份2010年广西种粮大户申报表,排在前10位的种粮大户当年共承包田地约7996亩,比上年增加2225亩;去年共生产粮食约5754吨,比上年增加1616吨,户均生产粮食575吨。
近年来,我区各级农业部门全力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强农惠农政策,全区农口10万工作队员和技术人员纷纷深入田间地头,宣讲党的政策和推广良种良法,有效克服了历史罕见的干旱、虫害、洪涝和低温等灾害影响,推动了粮食生产的规模化、产业化和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使科技创新和推广成为我区农民钱粮双增的强大引擎。
目前,全区良种推广覆盖率达90%以上,各项农业主推技术普及率达80%以上。“十一五”期间,全区累计推广“三避”技术1.14亿亩,新增农业效益100亿元以上;推广水稻免耕抛秧技术6613.19万亩,节本增收68亿元;马铃薯免耕栽培620多万亩,节本增收40.3亿元;植保“三诱”技术2800多万亩次以上,节支增收约20亿元。
稳住粮食,为我区加大农业结构调整腾出了广阔空间。近年来,我区按照“调结构、上规模、优产品、强产业”的总体思路,把发展特色农业作为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精心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在科学合理的规划布局下,“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广西,将良田较少的劣势变成了发展特色农业的资源优势,为甘蔗、木薯等旱地作物种植和山羊、肉兔等特色养殖开拓一片原野。
全区16种主要农产品,均按照自治区的专项规划,在最具优势的区域形成了规模,特色农业犹如一个握紧的拳头,有力地打向“优势更优、特色更特、效益更好、农民更富”的终极目标。| 下一页 |
| 第 [1] [2] [3]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