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传媒集团主办

25载帮扶情 自治区党委办公厅对口帮扶天等县纪实

结合实际 工作机制勇创新

在扶贫开发工作中,自治区党委办公厅准确把握县乡村情,依托当地资源,引导和帮助当地群众理清发展思路,把扶贫开发作为推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壮大特色产业的重要契机,作为提升农民素质、增强造血功能的重要途径,作为优化农村公共服务、改善农民生活的重要手段,不断创新扶贫工作机制,探索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的新路子,实现了扶贫开发与地方经济发展的无缝对接与改善民生的良性互动。

——以重大项目带动机制来强基础增实力。针对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资源缺乏的问题,自治区党委办公厅把重大项目建设作为强基础增实力的突破口,在理顺内外关系和健全项目管理制度上下功夫。牵头建立项目对接机制,整合各级各类扶贫要素和资源,形成拉动项目合力,推动重大项目落户天等,通过重大项目建设带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仅2001年以来,通过办公厅协调落实的重大项目共计265个,涉及资金70.75亿元。

——以产业自我发展机制来调结构促增收。针对农村产业发展不充分、农民自我发展能力不强的问题,办公厅把提高农民自我发展能力作为扶贫工作的重头戏来抓。引导和组织农民适应市场需求,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养等增收项目,先后组建了指天椒协会、养猪协会、甘蔗协会等农民专业合作社12个,发展会员2100人。各专业协会主动为农民提供信息和技术服务,组织引导农户进入市场参与竞争。如指天椒协会、甘蔗协会按照“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思路,集中优势资源,强化市场服务,使辣椒和甘蔗种植成为全县贫困群众稳定的增收来源。2010年,全县指天椒种植面积达到5.04万亩,比2001年增加1.58万亩;产值1270万元,比2001年增加843万元。2010年,全县甘蔗种植面积达到6.6万亩,比2001年增加0.58万亩;产值1.2亿元,比2001年增加7205万元。

——以科技培训服务机制来提素质添后劲。针对农村科技服务滞后、农民致富能力不强的问题,自治区党委办公厅积极加强与区内外有关院校和科研机构联系,建立了有效的技术服务机制。组织专家和各类人才,给予多方面的科学指导,同时,协调有关部门及时推广优良品种,免费提供各种技术服务,保证了农畜产品的新、优、特,提升了产品的竞争力和效益。尤其是2001年以来,办公厅先后联系华南农业大学、天津财经大学、广西大学、广西农科院等20多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各类农业专家865人次到天等开展科技培训服务,共举办各类农业实用技术和劳动技能培训班86期8265人次。通过加强科技服务,全县农民的致富能力普遍增强,办公厅挂点的5个村的农民平均每人掌握了1-2门致富技能。把荷乡旺仁村巴力屯村民张元高,原是村里的困难户,以种植甘蔗为主要经济来源,但由于缺乏技术,以前单产一直徘徊在2.3吨/亩的水平,经技术指导和培训后,现种植的10亩甘蔗单产已达7.5吨/亩,仅甘蔗这一项,年收入就达3万多元。

——以特色品牌带富机制来聚人心促创业。多年以来,天等县积极组织贫困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外出打工逐渐成为天等经济发展的一大特色和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办公厅立足本地传统,挖掘品牌效应,大力扶持发展劳务经济,加强与用工单位、大中城市劳务中介组织的联系,强化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协调有关部门大力宣传“自强自立、苦干实干、团结拼搏、争创一流”的“天等精神”,树立创业典型,凝聚人心,鼓舞士气,推动全民创业。2009年12月,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郭声琨专程看望在京创业的天等人,并给予“创业精神可嘉,走出了一条解决‘三农’问题的新路子”的高度评价,由此掀起了天等新一轮的全民创业热潮。如今,天等人民“外出打工”已经发展成“外出创业”,形成了一乡一业的外出创业格局。2010年,全县输出劳动力13万人,比2001年增加4万人,增长44%;劳务经济收入13亿元,比2001年增加10亿元,增长333%。

上一页   下一页
第 [1] [2] [3] [4] [5]  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文章

高清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