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手段:注重从行政化和强制性向人性化和综合性转变
公共治理的本质特征,在于它所偏重的治理机制是不单纯依靠政府的行政手段,而是建设一种通过调动各种力量和社会资源以实现“善治”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就是要在政府、市场经济组织、社会组织乃至社会公众之间建立起良好关系,以相互认同、尊重、理解与宽容为前提,提倡人文关怀和人性化服务,彻底摈弃那些粗暴、压制、命令、强制等简单生硬的方式,更多采取沟通、对话、协商、谈判、疏导、妥协等富于人性化的综合治理手段。特别是要善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来处理各种社会公共问题,努力做到解决社会公共问题与实现科学发展的统一,切实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管理过程:注重从单向度向互动化转变
现代社会最突出的特征是社会流动性、环境多变性、需求多样性、矛盾复杂性以及不确定性、不可预测性等,这些特征对社会管理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应对这些问题和挑战,必须改变传统社会管理权力运行自上而下的等级性和单向度性,加强政府与社会组织以及其他社会自治力量在社会管理过程中互动性。实现多重社会关系以及多层组织的良性互动,一方面可以积极引导人民群众在公共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进行对话与协商,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实现社会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和自我监督;另一方面又可以使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社会管理中更多地了解社情民意,增进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的公开、透明、责任与回应,解决过去在社会管理过程中存在的效率低下、反应迟钝、缺乏弹性等弊端,提高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作者单位:中共大化县委办公室)
| 上一页 |
| 第 [1] [2]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