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传媒集团主办

党群和谐“零距离” 忻城创新社会管理机制促发展

  “带富工程”:“四级结对”促科学致富

  “如果不是‘党员带富工程’,我带不了这么多人一起富。”近日,忻城县马泗乡马泗村党支部书记欧高龙在他的大棚里这样对记者感慨。

  前年5月,欧高龙掌握了一年可收四季的大棚种植哈密瓜技术,首批15个大棚很快让他走上富裕之路。

  很多群众想学,作为党支书的欧高龙也想教,但是担心整套技术比较复杂且成本较高,学不精或者投入不够都可能导致亏本。正当为难时,乡政府伸出援手——一边组织农民以大棚为基地学习技术,一边解决土地平整和自来水灌溉问题。与此同时,县委、县政府也协调银行贷款给当地农民,并组织该村以大棚基地为基础,成立党员产业基地。截至今年5月中旬,在县乡两级的支持下,马泗村的大棚种植基地已经发展到1000个,带富了近百群众。

  该县城关镇内城屯党支书王国士,也有类似的经历。3年前,他前往福建学会了一套利用桑杆桑枝培育茶树菇和香菇的技术,第二年自己就赚了好几万元。他有心传授技术给村民,却不敢大规模推广,原因是规模太大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建立冷库。镇领导得知这一情况后,请求县农业部门支持,很快获得了县乡两级的资金扶持,建起了冷库,目前,食用菌培育技术扩大到10多户,明年将覆盖全屯所有的38户。

  通过各级党组织的帮助,个人致富演变成大家致富。据统计,通过“党员带富工程”,该县涌现出了650名“带富之星”,带富了数万群众。 

  来宾市委组织部基层办负责人说,忻城县“带富工程”最大的亮点是,让县、乡两级党委、政府介入,既拉近了党与群众的距离,又有效解决了难题。

  “高位推进”:“102030”机制解民忧

  今年4月10日,忻城县四家班子领导接访日。计生系统黄韦忠等19名聘用人员来到县领导的接访台前反映,他们工作多年非但不能入编,且福利待遇太低。经过相关部门调查研究,政府常务会通过一项让上访人员满意的决议:参照代课人员的标准提高其待遇,并参照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进行年度考核。

  去年11月10日,同样是接访日。一位享受定补离任的村干部反映补贴太低。很快,该县通过决议:同意将享受定补离任村干部的月补贴标准从120元/月提高到170元/月,从今年1月1日起执行。

  为使已经存在的矛盾得以化解,让群众满意,该县创建了一套矛盾排查化解的“联接联调联处”长效机制。这项机制在忻城有个广为人知的名词——“102030”工作机制。

  “10”是指群众来访联接机制,即每月10日,由县四家班子领导组成接访组进行公开大接访。设立总台、县委书记接访台、县长接访台、“三大纠纷”接访台、涉法涉诉接访台等,让百姓们解决不了的矛盾难题进入县领导视野。“20”是指矛盾纠纷联调机制,即每月20日前由县领导挂帅,部门配合,到各自联系的乡镇进行下访、排查活动。把人民调解作为化解民间纠纷的“利器”,实行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联动”工作制度,形成了矛盾纠纷大联动、大排查、大调处的工作格局。“30”是指矛盾纠纷联处机制,即每月30日前,县政府常务会议对当月排查摸底的信访突出问题和矛盾纠纷解决方案进行研判,制定具体的解决或调解措施。该县去年来共现场受理群众来访58件,现场办结23件,落实领导包案35件,全保办结。

  “有些问题,需要高位推进。”谢大研说,“联接联调联处”制度化,县委、县政府班子每月定时接访,定时调解,定时办结,为群众的诉求提供了高效解决途径,理顺了群众情绪,减少了矛盾的积累、激化,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上一页   下一页
第 [1] [2] [3]  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文章

高清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