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当基石擎伟业
——追记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全区优秀组工干部、
资源县委组织部干部王辉(下)
广西新闻网记者 周仕兴 骆展胜 通讯员 马宏富 李传宝
总有一种平凡,能够从心底触动你我;
也有一种平凡,能让民族奋起、人民幸福;
更有一种平凡,能让一切变得不平凡。
党员本平凡,但正是千千万万个平凡党员的付出,才使得我们党的事业不断壮大不断前进,才使得中国这条巨龙在世界腾飞。
王辉本平凡,但正是他融入集体,把小事做好,把虚事做实,点滴积累,积沙成塔,才在平凡的岗位上谱写了组工事业新篇章。
正如一块基石,扎根泥土,默默无言,没有惊天动地的举动,没有彪炳千秋的业绩,却也平凡得如此动人。
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这是基石的选择。这是将短暂一生默默奉献给组工事业的王辉的选择。
他有基石的深情,俯身朝下,百姓冷暖疾苦是他不舍的牵挂
白发人送黑发人,是怎样的一种悲伤?
王辉去世后,一位年过八旬、与他非亲非故的老人,特意从山里赶来,送他最后一程。
“娃儿你走了,我们麻林江的半边天塌了!”在长长的送行队伍中,老人泣不成声,老泪纵横。
麻林江屯是王辉的家乡。这里地处高寒山区,喀斯特地貌,乱石成堆,寸步难行。多年来,一直未通公路,村里发展,遭遇“瓶颈”。
“我走出了那个让我苦累一肩挑的山村,但我依然热爱山里的一草一木和父老乡亲。”
王辉的“根”深,王辉的“情”浓。从他工作笔记中的这段话,可见一个大山孩子对家乡的一片深情。
在社区村落之间,有他忙碌的身影;在平民百姓家中,有他谈天说地的笑声。他的工作笔记里,密密麻麻记录着困难党员的家庭情况、住址,记录着承诺给百姓办的每一件实事。
“权为民用,情为民系,利为民谋。”王辉说,这是一本民心账,只有还清了账,才不觉得亏欠,才活得踏实!
2009年,资源县开展“家乡人回家乡,十个一建家乡”活动,王辉第一个念头就是要为家乡修建一条公路,结束村民出行难的历史。
活动伊始,他就回家乡动员村民修路。一个月内,公路建设正式开工。
但由于地势高远,劈石开路,施工条件恶劣,难度极大。没几天,施工队老板就打“退堂鼓”了。
原来,老板算了一下工程量,忧心忡忡:麻林江屯只有几十人,但工程费用要十八九万元,担心这个贫穷的小村子出不起这么多钱,就不想干了。
获知情况后,王辉火速从县城赶回家乡做老板的工作:“我们就是砸锅卖铁,也会付上工钱,请你们放心!”
老板被王辉的真情打动了,答应先施工后付钱。
就这样,每当关键时刻,王辉都会出现在村里,协调统一群众思想,解决实际困难。
经过全体村民3个多月的苦战,麻林江屯群众梦寐以求数十年的公路终于修通了。
村里80岁的王必兴老人说:“没想到在我有生之年,还能看到家里通了公路,我死也瞑目了!”
“路通之前,建我这样一栋房子起码要12万元,现在我只花了8万元。”村民王达兵指着刚建好的两层新楼房,细数公路通后给村民带来的好处。
“我们祖祖辈辈都没卖过什么东西。”乡亲们告诉记者,路通后,有人开始来收购特产了。现在村民大量种植药材,人均收入每年增加2000多元。村里买冰箱、摩托的人越来越多。
“路修通了,王辉却一次也没回来过……”嫂子唐梅英话没说完,泪已夺眶而出。
王辉就这样匆匆地走了,走得无声无息。
但他回眸应笑慰,在他帮扶下开辟的这条公路,为村里开辟了一条发展之路;他未完成的“解决村民吃水难”的心愿,也将在同事们的薪火相传中得以解决……
从大山里走来,最终回归大山。王辉对这片土地的眷恋,正如村民给予他的最高礼赞——
一个人,半边天。
| 下一页 |
| 第 [1] [2] [3] 页 |
